冰楓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537|回覆: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聞] 穹頂之下,柴靜的調查真相

[複製鏈接]
頭像被屏蔽

138

主題

1

好友

25

積分

禁止發言

UID
92390
帖子
341
主題
138
精華
0
積分
25
楓幣
-46
威望
22
存款
-54
贊助金額
0
推廣
0
GP
29
閱讀權限
0
性別
保密
在線時間
57 小時
註冊時間
2015-2-16
最後登入
2015-3-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3-3 18:26: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只有管理員或有管理權限的成員可見
【文匯網訊】據鳳凰網3月1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稱看到《穹頂之下》中的那些鏡頭,那些數字,或許有人無法淡定,或許有人壓抑困惑,但在感動、震撼之餘,仍心懷希望,霧霾可怕,但並非無法破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治理霧霾的參與者,守望者和建言者。全文如下:

柴靜又火了。昨天,我特意致電祝賀,想讓她談談《穹頂之下》創作感想。

意料之中,一向低調務實的柴靜,仍然三緘其口。

由於之前編發過柴靜的稿件,和她交流較多,每次她都囑托要保密,回想起一年來的「保密史」,感慨頗多。

尤其是鏡頭畫面裡,她的女兒紮著小辮,伏在窗前。

我們的面前是她的女兒,她女兒面前是被霧霾籠罩的世界。顯然,柴靜找準了時代的痛點。

《穹頂之下》,時長103分鐘,我用了一個半小時多的時間看完。

窗外,北京雪後的天空儼然有霧霾色。

感動,震感,一絲淡淡的感傷。我把觀感告訴柴靜,視覺效果比文本效果要好很多。

昨天的刷屏效應,間接回應了之前她辭職時,輿論好奇的問題:離開央視的柴靜還能「看見」什麼?

斯蒂芬·金有部同名作品《穹頂之下》,寓意在困境中的掙扎與自救。

或許只有作為知情者,才能更理解柴靜的掙扎與自救,以及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為了孩子,一個人的霧霾抗爭

一年前,和很多人一樣,我也好奇,柴靜下一步準備做什麼?

她說,計劃一年的時間,做一部紀錄片,想搞清霧霾。

清楚記得,當時她問我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

我隨口回答了幾句,看她並不滿意,就解釋說這個問題每個人都能談點看法,想搞清太難了。

她不置可否。我知道,憑我對她的瞭解,她不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果然,一年之後,柴靜歸來,帶著她自費的深度調查作品《穹頂之下》。

事先,我曾接觸過文字版本,看著文檔裡幾十頁密密麻麻的文字,大量的專業術語,讓人頭大的統計數據,圖片、視頻等各種超文本鏈接——我很擔心,讀者會耐著性子看完嗎?

柴靜說,初稿自己也感到枯燥冗長,「我的初稿寫了十幾萬字,自己都覺得難以招架,要把事情弄明白,就不容易,再要把它說清楚,還要讓人看得下去,確實很難。」

她開玩笑說,當時是硬著頭皮發稿子給同行讓提意見的,覺得能看下去就是朋友了。

微信上的各種評論,讓我感到當初的擔憂多餘。

其實,很多人都好奇,自費百萬,公益傳播,調查足跡遍佈海內外,柴靜為什麼?

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柴靜絲毫沒有隱瞞自己的最初動機,為了孩子——女兒沒出世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孩子生病讓柴靜更加關心健康問題,而呼吸是健康方面最直接的領域之一。

從最初的母性本能出發,一步一步,逐步激發了她內心的職業本能,「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

柴靜的動機,很容易引起共鳴:為了孩子,不再等待,也不再推諉,站出來做一點什麼?

事由是一起私人事件,但是關涉公共利益,私人事件如何進行公共表達?

作為母親,同時作為調查者,柴靜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有一些質疑,說柴靜有錢,能耗費上百萬來拍攝。其實她的《看見》在暢銷榜上一年有餘,讓她有足夠的的實力來做這件公益作品。

有人從推出時機、傳播技巧等方面來分析這是一次成功營銷,但更多的評論說明,是因為我們需要這樣的一個柴靜。

《穹頂之下》是最能體現互聯網思維的一個自媒體樣本,而意義遠不僅僅在於此。

霧霾三問,誰在阻礙我們呼吸

柴靜對我感慨說,從業多年,拍攝過程中仍然有很多觸動。

這個稿子是她經歷過的最長的一次審訂,基本上每個領域的專家都要發去審校,光PM2.5動畫那個文字,就發給國內外這個領域的五位專家校訂,再給環境保護報道領域的記者同行、科普工作者看。

霧霾之害,究竟幾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象、感受和理解。

柴靜有自己的方法,她背著儀器,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人體實驗,試圖分析呼吸成份,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讓大家看見「霧霾是什麼」?

很容易讓人想起10年前,非典病房那個瘦弱的身影。

事實上,這兩年,關於霧霾的調研很多,官方的,民間的,有大量的數據和案例,為什麼還要做這樣的個人調查?

顯然,目前的調查結果還無法解答柴靜所有的疑問,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調查,能有新的發現,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真相。

為了解答自己關於霧霾的疑問,柴靜遍訪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專程到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接觸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尋訪倫敦、洛杉磯那些曾經被污染所困的城市,想找到破解之道。

柴靜說,通過調研,她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也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柴靜的努力,更多的是在悲觀中尋找出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霧霾中尋找陽光。

所以,看到《穹頂之下》中的那些鏡頭,那些數字,或許有人無法淡定,或許有人壓抑困惑,但在感動、震撼之餘,仍心懷希望,霧霾可怕,但並非無法破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治理霧霾的參與者,守望者和建言者。

我曾想問柴靜一個問題,歷時一年的調研之後,如果一句話來回答霧霾三問,你會說什麼?

但我最終沒有開口。如果一句話能夠講清,還需要拍攝《穹頂之下》來表達嗎?

記得在原來的片子中,有相當篇幅討論霧霾的另一些構成,比如化肥和揚塵等。

後來,視頻中都沒看到。柴靜說,篇幅和結構原因,都忍痛拿掉了。

視覺效果獲得好評,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柴靜做了件了不起的事」:1、選題把握的取向:從「是什麼」、「為什麼」到「怎麼辦」,堅持問題導向,把握了這個轉型社會的重要「問題單」;2、報道角色的處理:她講故事的切入點是個體(女兒)遭遇,但整個片子是深度報道、調查報道,她既是參與者和體驗者,但主要是報道者和調查者;3、縱深信息的挖掘:這個深度報道,堅持了「時空攪拌機」式的縱深路徑。

其中,對專業數據的解讀、對權威專家的訪談、對中外治理的比較、對科學問題的通俗化處理,還有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元視角的運用。

穹頂之下,困境倒逼自救方法

倫敦,曾發生過「大煙霧事件」,污染遠比當下的中國更為嚴重,但歷經20年的治理之後,污染物下降了80%。

洛杉磯,曾發生過「光化學煙霧」事件,現在車輛比上世紀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卻降低了75%。

這些經驗教訓,都說明霧霾並非無藥可治,關鍵在對症下藥。

柴靜給出的答案,第一,政府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須通過制訂政策,嚴格執法,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正公平,優勝劣汰。

這些觀點,都與當下的改革方向相吻合。

拍攝傳播《穹頂之下》,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和柴靜交流時,我問她真正搞清霧霾後悲觀嗎?

她說不會。為什麼?

她解釋,一開始也是挺悲觀的,後來覺得,人追求的不是完美的生活,而是自己能參與建設的生活。只要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令它改善,人就不會悲觀。

的確,看見了問題所在,不代表有關部門會去做,也不意味著能做好,更不等於能解決問題。

2014年年底,全國人大法工委公佈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全文,向社會徵集意見,柴靜將採訪的資料和稿件都如數寄送,意圖為立法帶來借鑒。

同時,她也將材料遞給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意圖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她對我說,治霾已經成為共識,立法部門和政策制定者的積極回饋,讓她感到欣喜。

作為公民,柴靜將自己定位於一個環保志願者,雖家中有車但盡量少開或不開,舉報違規污染源,參與立法研討會。而這,或許會被更多的人效仿。

影響正在衝破穹頂,正如前央視《焦點訪談》主編莊永誌所說,兩會前夕推出《穹頂之下》,相信在今年的「兩會」上,會有更多的代表、委員和普通民眾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提出意見。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穹頂之下,霧霾面前,誰都無法迴避。
收藏收藏0 推0 噓0


把本文推薦給朋友或其他網站上,每次被點擊增加您在本站積分: 1鑰匙
複製連結並發給好友,以賺取推廣點數
簡單兩步驟,註冊、分享網址,即可獲得獎勵! 一起推廣文章換商品、賺$$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立即註冊

廣告刊登意見回饋關於我們管群招募本站規範DMCA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 2011-2024 冰楓論壇,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小黑屋|手機版|冰楓論壇

GMT+8, 2024-12-28 14:19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