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的主業是法醫,寫作只是業餘愛好,過去10年他的創作初衷從未改變,希望通過小說讓更多人瞭解和關注法醫這個艱辛的職業。
秦明是中國的一名法醫,也是一名作家。熱愛寫作的他,過去10年,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創作出“法醫秦明”系列懸疑小說,故事多次被改編成劇集。他說,“秦明”寫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國眾多法醫的一個集合體,是集諸多法醫身上閃光點於一身的虛擬人物。他希望透過小說,揭開這個職業的艱辛,改變人們的歧視眼光。
比起律政、警匪或醫務職業劇,聚焦法醫行業的影視作品雖然相對冷門,但它集齊了燒腦、懸疑和反轉等元素,在各地依然是觀眾喜愛的職業劇之一。
近幾年在中國聚焦法醫職業的劇集和電影層出不窮,讓觀眾跟隨法醫的視角抽絲破繭偵破疑案,為生者權,為死者言,進而揭開法醫工作的“神秘面紗”。這些作品包括以稱為“古代法醫”的仵作視角展開的2020年《大唐女法醫》、2021年《御賜小仵作》等古裝劇;2018年網絡劇《骨語》取材自“中國首席女法 醫”王雪梅的工作經歷,今年2月也推出續集;3月份,芒果TV自制首檔聚焦法醫行業的職場紀實真人秀《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登場;由中國新生代演員張耀、湯敏主演的懸疑劇《法醫秦明之讀心者》(簡稱《讀心者》)上個月於優酷首播。
張耀在《法醫秦明之讀心者》中,詮釋初入職場的法醫秦明。(優酷提供)
《讀心者》改編自中國作家秦明的第一部著作《屍語者》,以年輕法醫秦明(張耀飾)回老家調查母親死因,意外捲入一起兇殺案為引,緩緩鋪開團團疑雲。秦明執筆“法醫秦明”系列、《守夜者》系列共13部小說,今年也是“法醫秦明”系列懸疑小說出版10週年。
在《讀心者》之前,2016年起由“法醫秦明”系列孵化的影視作品包括網絡劇《法醫秦明》《法醫秦明2:清道夫》《法醫秦明之倖存者》《法醫秦明之無聲的證詞》,網絡電影《法醫秦明之車尾遊魂》,《法醫秦明》系列網絡電影三部曲等。
現年41歲的秦明除了是作家,還是一名法醫,現任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鑑定管理處法醫病理損傷檢驗科科長、副主任法醫師,所以熟悉法醫的日常工作程序,並且能根據真實的工作經歷創作出懸念迭起的燒腦之作。
以寫作揭開職業艱辛
秦明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自己的主業是法醫,寫作是業餘愛好,《屍語者》是他開始寫作的起點和里程碑,這本小說匯聚了他工作多年印象深刻的案件,他開始寫作的初衷其實源自於委屈。他指出,當法醫必須兼具學歷和專業知識,法醫工作時會接觸到大家都忌諱的死亡,經常面對血腥殘忍的現場,惡臭難忍的屍體,這份神聖的工作應該受到大家的尊重才對,“但是,沒想到那個時候大家對法醫不瞭解,覺得很神秘,甚至有的人問我‘你是法醫,是不是在火葬場上班?’,不願意跟我們握手和同桌吃飯的人很多。”
秦明坦言寫作並非為了撕掉標籤,但他希望通過小說讓更多人瞭解和關注這個艱辛的職業,看到法醫的任勞任怨、兢兢業業與公平公正,同時科普法醫知識,讓更多人具備對抗謠言的免疫力,並且讓“善良的人提高警惕,讓懷惡的人放下屠刀”。
過去10年的寫作,以及讓小說搬上螢幕是否有助於改變外界對法醫的“異樣”眼光? 他回說:“我相信應該是有吧。當然不僅僅是我,還有其他很多文學作者,和很多法醫主題的影視劇主創人員的共同努力,現在還是有變化的。
“比如說,以前說起法醫,有人會問我是不是在火葬場上班,現在大家都問破案的事情。再比如,以前有人不跟我握手、同桌吃飯,現在在籤售會上,朋友們都會主動要求和我握手,這讓我很感動。希望以後一說起法醫,大家歧視的眼光可以變成崇拜的眼光。”
秦明認為,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法醫,工作性質都是一樣的,法醫的工作在社會陰暗面裡,每天見到的不僅僅是死亡,更是人性,所以法醫職業的故事素材很多,“但並不是每個法醫都會拿起筆創作,也有出過小說的法醫。我希望更多的法醫可以拿起筆,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
從第一天開始寫作至今,秦明的創作初衷從未改變,他也依然筆耕不輟,“哪怕只剩下最後一個讀者,也會把這個系列堅持下去。”
第一具參與解剖的屍體
秦明出生在安徽省銅陵市,父親是警察,母親是護士,一個勸他當警察,一個勸他當醫生,都希望他能繼承衣缽,最後他折中選當法醫。
他指出,1998年入讀皖南醫學院法醫系時,沒有任何描述法醫行業的文學或影視作品,“就連我們知道比較早的《鑑證實錄》,好像也是1999年才到大陸的,我當法醫是稀裡糊塗地就當上了。”
他憶起自己初入職場時是“一臉懵”,當時才18歲,大一剛結束,到公安局跟著法醫見習,參與解剖的第一具屍體遇到了熟人——是小學同年級的同學。當下秦明全身麻木,大腦一片空白,不過還是堅持留下,“我說我必須得堅持,因為我跨不過這個坎兒,以後就幹不了這個職業了。”
從事法醫工作之後,是否跟自己想象或預設的有落差?
他說:“既然一開始是懵懂(入行)的,所以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落差了。總之是稀裡糊塗就成了法醫,稀裡糊塗就熱愛上了這份職業。”
無論是寫作或身處法醫的工作崗位,秦明總是一絲不苟,嚴謹求實。他認為,任何職業都須要注意細節,對於法醫更是重要,“大家經常用‘明察秋毫’來形容法醫,既然是‘毫’,指的就是細節。當法醫一點細節都不可以放過,哪怕是一點細節,很有可能讓你錯失最佳破案的機會。”
人物集諸多法醫閃光點
張若昀在2016年劇集《法醫秦明》中飾演法醫秦明,演技、顏值都在線。(互聯網)
在過去多部改編自“法醫秦明”系列的影視作品當中,曾飾演靈魂人物秦明的演員包括憑《慶餘年》在本地打開知名度的張若昀,《如懿傳》裡的“凌雲徹”經超,《我只喜歡你》裡的“言默”張雨劍等,每個版本的“秦明”從外形、性格到處事方式不斷變化,唯一不變是法醫的價值觀,秦明說:“就是為生者權,為死者言,是守護生命尊嚴的最後關卡。”
經超在2018年《法醫秦明之倖存者》飾演的法醫秦明,較成熟睿智。(互聯網)
有別於一些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中有可參考的原型人物,他說,所有“法醫秦明”系列影視劇中的“秦明”寫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國眾多法醫的一個集合體,是集諸多法醫身上閃光點於一身的虛擬人物,“作為一個法醫的代表,我覺得他在小說裡是逐漸成長的,從開始的粗心大意,到後來慢慢講究細節,從一開始因為疏忽而出現判斷的失誤,到慢慢地可以明察秋毫,洞穿真相。”提及幾位曾飾演秦明的演員,他幽默地說:“至少從外形上都不像(秦明),他們都很帥。”
至於小說中跟螢幕上的秦明有何分別,他指出,螢幕上的秦明形象比較高冷或嚴肅,自己筆下的秦明應該是個“死胖子”,“(他)應該是一個比較喜歡插科打諢,性格比較開朗的人,實際上我本身也是這樣。
“其實無論哪一類人群,都是形形色色的。我說法醫性格比較開朗,只是統計學意義上的,可能見慣了生死,所以比較容易想得開吧。珍惜當下,選擇快樂的生活方式。但也不排除現實生活中有高冷的法醫,至少這個職業聽起來比較高冷,所以角色高冷也貼合這個職業的氣質吧。”
專注寫作反映真實
秦明早期看過港劇《鑑證實錄》,在他的認知中,這部劇應該是第一部專門講述刑事技術的影視劇,為傳統的刑偵劇開闢了一條新路,“當時我正是一個法醫學生,覺得自己的職業雖然冷門,但還是很有前景的。”
劇中無線昔日花旦陳慧珊飾演英姿颯爽的法醫聶寶言,通過屍檢專業助警方偵破多起疑案。
無線劇《鑑證實錄》堪稱法醫劇的經典之作,陳慧珊(左)飾演英姿颯爽的女法醫,與林保怡(右)飾演的高級督察聯手偵破多起案件。(互聯網)
除了香港,日、韓或歐美等國家近幾年也製作了許多高水準的法醫劇,秦明直言國外確實有很多高水平、膾炙人口的法醫劇,“(但)到底它高水平在哪,我不知道,主要因為影視劇我看得太少了,更沒有研究,所以沒資格評價哪一部好,哪一部不好。我相信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做出相應的評價。”
他謙稱沒有能力和時間參與影視製作的工作,“我只是一個小說作者,只能保證把自己的書寫得更好,給影視的主創團提供更多好的思路。”
不管是故事橋段、緝兇方法或專業儀器等方面,他會如何在接下來的寫作框架中創新?秦明實在地說:“我覺得沒有太多創新的問題,我寫作本來不是想通過創新來吸眼球或讓別人覺得有獵奇性。我寫作是為了真實表達這個職業的故事,僅此而已。”
港日韓英美經典法醫劇
1997年的《鑑證實錄》口碑及收視兼收,無線兩年後推出續集,由原班人馬出演,這兩部劇至今在豆瓣分別取得8.6、8.3的高評分,被許多網友視為法醫劇的經典之作。除了《鑑證實錄》,無線於2006年打造《法證先鋒》,講述法證、法醫和重案組攜手破案的故事,這個系列至今橫跨16年,由黃宗澤、袁偉豪和王敏奕等主演的《法證先鋒V》今年初殺青。另外,不得不提無線古裝劇《洗冤錄》,這部劇根據被稱為“法醫學之父”的南宋名人宋慈所著法醫學題材書籍《洗冤集錄》為改編基礎,由歐陽震華飾演宋慈,1999年播出成績亮眼,2003年推出續集。
近年日韓也有法醫劇佳作,包括日劇《零之真實》《非自然死亡》,韓劇《檢法男女》“Sign”等,法醫人設雖不同,但同樣是法醫協助破案的故事。
2018年日劇《非自然死亡》可說是“日劇女王”石原里美演藝事業的里程碑,她在劇中飾演認真執著的法醫。(互聯網)
至於西洋影視方面,英國長壽法醫推理劇《沉默的證人》(Silent Witness)1996年首播,至今年製作了25季。2014年美劇《不死法醫》(Forever)的主角是活了200年的法醫,當時恰逢美國法醫連續劇《識骨尋蹤》(Bones)播出第10季,形成兩檔法醫美劇同期播出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