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人昨(2日)在臉書分享一則故事,一開頭就提到「很多人的阿公阿嬤都走了!」,一篇文章讓許多網友忍不住哭了。
于美人昨天發文表示,並不是所有的道別都來得及揮手,面對親人離去,每個人表達哀思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需要大哭一場,有人把傷痛深埋,也有人外表堅強,其實心已成碎片,「我想說的是請尊重並接受每個人表達哀思的方式,讓他在生與死的過渡中,完成自己的儀式。」
于美人隨後分享一個故事,有個阿公從小就相當疼孫女,國小時每天接她下課、買麵包給孫女吃,國中時阿公老了只能在家門口等孫女放學,孫女每天回家就會叫阿公,然後拍拍阿公的背。後來孫女上高中,阿公臥床了,只能和孫女握握手,「後來阿公的手漸漸握不住了,最後阿公不得不放手了。」而這個孫女從阿公入殮到入塔,從未掉過一滴淚,遭親友們罵沒血沒淚、阿公白疼,但孫女從不辯解,硬是不掉淚。
于美人說,孫女後來出國讀大學,在國外工作,但每次回來台灣第一件事情,就是坐捷運轉公車上山去看阿公,在阿公的塔位門上貼一朵乾燥花,每年換不同顏色的花,「阿公走了10年了,還是無人看過孫女為阿公掉淚,但她也是唯一每次回來都會去看阿公的孫女。」
發文一出,引起上萬網友共鳴,近千位網友在留言處發表心得,「看完心裡酸酸的,沒流淚不代表不痛!」、「很多時候,事情是不能只看表面的。」、「孝心不用作给人看」、「沒有哭出來放在心裡才是最痛苦的」、「為什麼一定要哭給別人看,每個人表達的方式不同」、「大悲無淚」。
于美人臉書內容如下:
很多人的阿公阿嬤都走了。 不是所有的道別都來得及揮手! 面對親人的離去,有人需要大哭一場,有人把傷痛深埋;有人哀痛逾恆,因此形銷骨毀,有人外表堅強,其實心已成碎片⋯⋯ 我想説的是請尊重並接受每個人表達哀思的方式,讓他在生與死的過渡中,完成自己的儀式。 分享一個故事。 你們有沒有看過一種阿公,每天準時接送孫女上下學,每天下午都買一樣的麵包給孫女,阿公不多話,只是看著孫女吃麵包就笑! 孫女也很配合,每天和阿公手牽手走一樣的路,吃著同一款麵包,祖孫倆的身影從一高一低,走到快要一樣高了。 日復一日,整個小學六年,走這段路和買麵包成為他們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務。 孫女上國中了,是大女孩了,阿公也老了,只能坐在家門口等她放學,等孫女回來大聲叫阿公,然後拍拍阿公的背! 孫女上高中了,阿公臥床了,只能和孫女握握手。 後來阿公的手漸漸握不住了,最後阿公不得不放手了。 從阿公入殮到入塔,這個孫女沒有掉一滴淚,甚至連「悲痛的樣子」都沒有,所有的親戚都知道阿公最疼她,竟然沒有讓親戚們看到「傷心欲絕」的態度,開始有人駡她沒血沒淚,阿公白疼了⋯⋯ 孫女不做任何辯解,硬是不掉淚。 孫女後來出國讀大學,也留在國外工作,但是她每年回台灣第一件事情就是坐捷運轉公車上山去看阿公,在阿公的塔位門上貼一朵乾燥花,每年換不同顏色的花。 因為疫情,她這次隔了二年才回來,一回來就去看阿公,聽說今年的花是橘紅色的。 阿公走了10年了,還是無人看過孫女為阿公掉淚。 但她也是唯一每次回來都會去看阿公的孫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