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三大串流平台「優愛騰」之一的愛奇藝,其實過去幾年都在營收開支兩平的紅字
線上苦苦掙扎。一方面是連續幾部寄予厚望的獨家訂製劇不爭氣,二方面是不斷冒出的短視頻平台搶客擠壓,在在導致付費會員的大量流失,讓愛奇藝不得不進行了數次的部門裁併和人力裁減。這個狀況直到去年才稍有和緩,而到了今年第一季推出的《狂飆》,終於直接把過往流失的付費會員人數和觀賞流量,硬是拉升到同期對比的新高,總算實現了全年營利黑字的可能。
儘管礙於審查制度、社會觀感等各方面因素,《狂飆》從創作、拍攝、剪輯、甚至到播出為止,不斷面臨著重重關卡和障礙,不過終究成為了近十年來話題熱度最夯、同時段收視率/流量最高的犯罪影集。這部戲到底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或著可以換成最直接的問句:到底這部戲好看在哪裡?
在《狂飆》播出以前,掃黑打貪類型的犯罪影集,在中國影劇市場並不是沒有造成過轟動,但以往的劇情普遍偏向「隱惡揚善/邪不勝正」的主旋律宣傳教條。即便是同樣有央視撐腰、曾經被視為大突破的《人民的名義》,依舊無法脫離這個桎梏,全程劇情都讓執法者技高一籌,作惡者仍是樣板浮面。但《狂飆》卻給反派有了更多發揮合演繹的空間,讓觀眾看見──即便是罪大惡極的傢伙,可能過去也曾經是個溫良恭儉的小市民,甚至時時都在和自己的良心做掙扎鬥爭。
特別是,在經過超過二十年的高速經濟成長期之後,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已經來到一個無法忽視的地步,連帶使得犯罪事件頻發、黑道幫派崛起。正所謂「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儘管主創方一再公開宣稱劇情大多為原創,但《狂飆》裡塑造的市場魚販一路崛起為橫行一省的黑幫老大,非但不是虛構創作,而是有憑有據的真實刑案。
不過以上這些,還僅只是屬於外圍的環境因素,真正讓觀眾願意定下來每集追看的,依舊還是演員們的優異表現。從領銜主演的張譯、張頌文、李一桐、張志堅、吳剛,以至於來來去去的老中青三代配角們,全員演技在線,整體配搭建構出一個栩栩如生、長達十數年的警匪鬥智鬥力的過程,把每一個紙面上的角色,立體成可信度百分百的血肉人物,從主角到配角都有足夠的戲份,讓觀眾為其時而憤怒、時而心碎。
把整部《狂飆》攤平了來看,當好人有好人的負擔,做壞人也有壞人的無奈,讓戲劇創作脫離單純的潮流娛樂,而是進入到反映現實、針貶時政的位階。一部戲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即便被部分觀眾批評爛尾,但以其達到的成績、以及引起的熱度,早已注定將會在內娛市場留下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