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水龍吟罷掉頭東 - 漢血丹心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二百一十七章 水龍吟罷掉頭東

漢血丹心 by 流年書柬

2019-11-15 17:53

整整一個月時間,長安城失去了許多色彩。國喪期間,一切繁華落幕。天下郡縣一併遵行。

諸侯滯留長安,久不得歸,雖然各懷焦躁心事,卻也是沒有辦法可想。

暴雨成災,終釀為禍。江河湖泊氾濫,到處決口潰堤,大批良田被淹,開始有災民流離失散。

這是大亂的前兆啊!在這危急時刻,尚未除去喪服的皇帝心急如焚,一日數次召集有關大臣商議應對辦法,苦無良策。

從長安城中奔赴四方的探馬急如流星,給各地主官帶去皇帝最嚴厲的詔令。皇帝陛下下了死命令,必須盡力保住此季尚存良田秋收,不管用什麼辦法!

朝堂之上,皇帝瞪著佈滿血絲的眼睛,大聲的呵斥著少府官員,派出那麼多官吏去督促抗災,又征發了大批的勞役,可是見效甚微,都是一群廢物嗎?

就在幾天前,終於,連關中大平原也告急了。這處天府之國,帝國的大糧倉,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關中左函谷,右隴蜀,沃野千里,富饒積多,地勢形便,物產豐富,是大漢朝最主要的糧食產區。

高祖皇帝與項王爭天下,屢戰屢敗,而能最終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兵馬糧草的主要來源,就是在後方主持大局的蕭何,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的豐厚積累。

這個主要糧倉,是絕不能有閃失的,否則真的就有可能因為絕收而動搖國本了。尤其是在今年即將與匈奴全面開戰這麼關鍵的時刻。

渭河上游的形勢已經非常嚴峻,如果不盡快想出好的辦法,一旦出現大的決口,貫通附近的漢江、洛河,引起全面的氾濫,那整個關中平原就全完了。

竇太后的喪事剛剛辦完,從霸陵返回未央宮的皇帝甚至來不及休息,就又聽取了少府官員的緊急匯報。

看著層層大殿外連綿的雨,不時閃過霹靂,震的人心裡發慌。劉徹見被他情急之下呵斥了一頓的官員們都低垂著頭,不言不語。他歎了口氣,強迫自己平靜下來。

也怨不得他們,天災如此,人已經盡力。如果不是上下齊心協力的抗災,自入秋以來就沒停止的這雨,造成的危害,恐怕無法想像。

幸虧元召命人提前拼盡全力造出的那些船隻,在這些日子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僅轉運了大量的物資,還救出了很多人的性命,最得力的是在關鍵時候,有很多船隻裝滿了石塊兒雜物,直接就沉入河中,堵住了很多危急的潰壩口,防止了河堤大面積的崩潰。

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更為朝廷的救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朝野民間,對出自長樂塬上的這些船隻所起的作用,和對那位年輕小侯爺的籌謀,無不感佩。

然而,渭河上游的形式,前幾天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依靠人力,根本無濟於事。為了防止關中平原滅頂之災的發生,經過朝堂商議,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找到洩洪區,人力扒堤洩洪,以可以接受的代價,渡過難關。

與渭河同樣危急的還有大河,也就是黃河。黃河穿過黃土高原、峽谷進入下游平原,河中夾雜大量泥沙,因此在雨季常常氾濫成災。

自三年前黃河水從頓丘地界大決口過一次之後,在中下游地區就更容易發洪災了,已經出現過多次決口,在濮陽、巨野一帶氾濫的澤流直下淮泗,災難遍及十六郡,生靈塗炭,使這一地區連著好幾年都幾乎顆粒無收了。

今年秋天,更是嚴重,得到當地官員的告急後,皇帝已經接連派去了三位欽差使,征發大批民役和刑徒填塞決口。然而,近十萬人對千里長堤的修堵加高,卻依然難以阻擋洪水的肆虐。

在這般紛擾的局面之中,朝會商議,大臣們莫衷一是,卻並沒有什麼好的注意。因為,有很多事,大家心知肚明,看著那位滿臉陰鷙的丞相大人,有些話到了嘴邊,又嚥了下去。

元召是從渭河上游匆匆趕回來的,他是自己請命去的。渭河堤防絕不能有失!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洪水過後,會造成怎樣的人間慘劇。前世今生,所見所聞,已經太多太多了。

送別竇太后歸安之後,一連十多天,元召接管了這個重大的責任,守住渭河,沒有離開前線半步。

幾百新造的木船,從長樂塬逆流而上,赤膊的漢子,頂著風雨,慷慨豪邁!他們中有很多是曾經流雲幫的幫眾,在從前的歲月裡,只不過混雜在市井間,從來不知道生之意義為何。

在長樂塬上的四年多時光,每個人都有了巨大的改變。一部分加入了黑鷹軍,經歷了初戰匈奴的光榮與熱血。有的利用自身的手藝,加入長樂塬的各類製作坊。而這些從小生長在南方水澤間的漢子,就加入了船塢和運輸船隊。

每個人的道路,從此不同。雖然有的會光芒耀眼,有的會默默無聞,但注定已不再會有蠅營狗苟的平庸。而這些,都是小侯爺帶給他們的。

嶄新的木船,裝滿了石塊兒和成袋泥沙,雖然感覺有些心疼和可惜,但比起挽回的損失和生命,這些又微不足道了。

身手矯健的漢子鑿穿了裝載重物的船底,飛快的跳到接應的船隻上。一艘艘木船開始下沉,堵塞在潰口,暫時延緩激盪的水流。等候的民夫和勞役們一擁而上,以最快的速度填土夯實,把缺口封堵起來。

這樣的手段非常奏效,雖然雨依然在下,河水依然洶湧咆哮,但人們的心卻逐漸安定下來。看著那渾身泥水,一直在身邊指揮著的瘦弱身影,所有人無不心中充滿崇敬!

渭河暫時安全,但危險依然存在。幾萬人一直在這兒守著,當然不是個辦法。根據地勢走向,元召在草圖上劃出了三道線。

圍在他身邊的郡縣官員,聽完他的解說,無不心中震驚。這位小侯爺的手筆太大了!

元召的方法就是,開渠!與其到了緊急情況下漫無目的的扒堤洩洪,還不如趁著現在人力物力俱全,早早規劃。雨季只要還沒過去,渭河早晚還會決口。所謂堵不如疏,這是自大禹治水的時候就已經通曉的道理,難道現在還只會拘泥於封堵嗎!

以渭河水為源頭,先開通三條重要水渠,直接深入漢中平原的曠闊良田間,能挖多遠就多遠。澇時分流排水,旱時引水灌溉,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長樂侯曾經主持開鑿過一條龍首渠,就在長安城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那條渠所起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既然有這樣的先例,能有效避免當下災害,將來又會產生巨大的好處,幾個郡縣的長官們略一商議,那就幹吧!

這是為了保衛自己家園的事,動員之下,無人不奮勇爭先。而且,有小侯爺的神奇手段相助啊!

是的,長樂侯又施展了神跡!這是幾萬人親眼所見,看的真真的。他竟然把那些攪拌的泥土不知道施展了什麼魔法,變得堅固如磚石了!

利用三天雨停的功夫,三條分別相隔幾十里的長渠,如長龍一般,沿渭河北岸,蜿蜒而去。興奮異常的人們,幹勁兒十足,百里長渠,一氣而成!

元召站在高處,身後是洶湧的渭河水,看著遠處的長渠,心中很滿意。勞動人民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什麼樣的奇跡都可以給你創造出來。

相比起這種精神,自己臨時鼓搗出來的那種粗糙的水泥,就不值一提了。水泥的製作很簡單,大約的配方比例自己也還記得些,試驗過兩三次之後,做出來的雖然比起後世的水泥質量差遠了,但和這個時代的人力夯土相比,卻又堅固的多。

他雖然不是很滿意這種所謂「水泥」的效果,但在周圍人的眼中,看向他的目光,已經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白髮蒼蒼的漢中太守,顧不得腿腳蹣跚,親自跳下已經開鑿好的渠道裡,用手使勁挖,用腳使勁踩,還不放心,又拔出隨從手中的刀來,使勁地砍了幾下。用水泥覆蓋過的水渠表面堅如鐵石,一點兒都不會開裂。

「長樂侯,真是神人啊!老朽活了五十多歲了,這樣的神奇,聞所未聞!今日得見,也算是開了眼了。有此手段,造福蒼生,真是我大漢之幸,社稷之福啊!」

在所有人同樣的感情中,元召在他們的眼中看到了真誠的感激。心中不由得感到很慚愧,自己早就應該想到用這種辦法來加固江河大堤,興修水利的。可是浮於雜事,這些真正應該關注的國家民生大事,卻反而疏忽了。要不是這次水勢危急,他還想不到這種法子。

所以,在接到皇帝詔令趕回長安的路上,他已經擬好了一份奏章,準備上奏皇帝,在天下各大江大河段,重新加固堤防,同時廣開渠道,興修水利,把這些江河真正利用起來,去害生利,造福蒼生。

然而,他卻並沒有料到,就在這次朝會上,一場大爭鬥又拉開帷幕,生死較量即將開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