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運籌謀劃 決斷先機 - 漢血丹心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一百七十三章 運籌謀劃 決斷先機

漢血丹心 by 流年書柬

2019-11-15 17:53

古老東方,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中原大地上的文化學說與流派,可謂是百家爭鳴,競相開放。

三皇五帝為華夏始祖,夏、商、周承襲後裔者,隨著物質資源的豐富,強弱間生殺爭奪,兵法縱橫之術開始參與塵世間的紛爭。然後是百工製作、墨家機巧、醫藥雜卜、法儒陰陽……等等。

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天下紛爭,諸侯國互相攻伐不斷,百里不同俗,四方不同務,激烈的各種關係碰撞中,產生了思想的無盡火花。許多奇才異士,學派宗師,彷彿如同天授,開啟了民眾識別世界的能力,以後的世間萬千學識無不出其範疇。

可惜的是,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這樣的局面只不過就出現了這一次而已。自秦漢以後,隨著社稷江山的一次次統一,人間處事理念便也成了儒家大一統的天下。

元召自然可以通曉這上下千年傳承與發展的來龍去脈,其中的迂腐與弊端。別人卻沒有這種本事。這個時代的學說繼承者們,誰不想把自己的門派發揚光大,銘刻於昭昭青史呢!

客觀來說,不得不承認,董仲舒就是儒學門徒中最聰明的一個人。他的骨子裡雖然是正宗的儒家傳承者,但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給他將要兜售的私貨,穿上了華麗的外衣,塗抹上了迷惑權利的媚藥。

「學成文武術,貨賣帝王家。」這種思想,不知道起源於何處,但它確實是一條最便捷快速的青雲捷徑。

當然,歷代大能們學成文武之術後,如同寶物在身,要賣給哪個帝王,這卻也是個技術活兒。

找到個好的買家,當然會身價倍增,彪炳青史留名後世不說,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得到了最高的昇華。相反的,要是在這樣的買賣當中,差錯一步,輕則喪命,重則身與名俱滅,湮滅紅塵中。

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後者如韓非子,碰到秦王政那樣不按常理出牌的帝王,把他身上的寶物取走,留下正大光明的自己使用,而把結結巴巴的韓非子來卡嚓了,只能說這哥們兒很倒霉。

而前者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那位董仲舒先生了。這是一位真正集孔子學說大成於一身的宗師級人物。為了學以致用,董先生躲進小樓成一統,把老夫子的那一套都研究透了,才打開窗戶,搬梯子下來。

相信董仲舒在刻苦鑽研儒家經典的時候,一定也認真瞭解過孔老夫子那些顛沛流離的周遊列國故事。因此,當他打開窗戶遠望山河的那一刻,心中應該是了悟了許多事。

原來在世界上,要去做成心中想做的事,只憑著滿腔熱血和虔誠是不行的。在循序漸進中迂迴的去接近心中的目標,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這才是最穩妥和正確的方法。

於是,董仲舒創立了一個打著儒家幌子的新體系。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吸收了陰陽五行家和法家的部分理論。同時兼釆包括「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了具有神學傾向的個人思想系統。

這個系統包括的主要內容,首先是為加強中央集權服務的。這就是著名的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由來;然後是加強軍權,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哲學主張;其餘的還有提出了「三綱、五常」這樣的道德規範,來提高普通民眾的德行水平。當然,他還捎帶著提了提君王要發揮仁政,輕徭薄稅,減輕人間疾苦。

他的這一套理論,用心良苦,號准了皇帝最需要的那根脈,所以,劉徹對他一見之後 ,大為讚賞,立即把其中對自己最為有用的那些,逐漸加以了採納。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這幾條實用之策,即著名的「天人三策」對提升皇帝威望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極大的加強了軍民人等的思想統一,為後來取得開疆擴土的勝利,打下了一個很好的輿論基礎。

董仲舒,從此以後也被推上了一個很高的地位。他利用新儒學,為自己在青史上刻下印記的同時,也給華夏民族的未來,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

所以,在元召看來,這位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儒學宗師,也不是個什麼好鳥!從某些渠道聽來的消息,這位老先生好像對他很有興趣,收集了他很多的資料,包括他曾經寫出的那幾首詩詞,也包括他的一言一行。

對此,元召並不在意,儒家學說的各種漏洞,早已被後世的好事者們批的體無完膚。這些都是拜那位坐在神壇上的孔老夫子所賜。

要用這些論據來打擊一下現在還只是一位普通講師的董先生,元召一點心理障礙都沒有。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識時務到來對自己挑戰的話,那麼元召也絕對不會手下留情就是。

元召得到的情報,一點兒都沒有錯。秋風起處,在長安下馬陵附近的某處莊園裡,聞名當世的大儒正在和他的弟子們盤膝論道。

就在不久之前,名叫董仲舒的這位飽學之士,在長安街頭,曾經親眼目睹了民眾的怒潮。這件事給他很大的觸動。

那麼多赫赫門第,勳貴世家,就這樣淹沒在了憤怒的民意當中,這種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那麼大的一個階層,也擋不住它的衝擊。當時他就曾經對弟子們發出過一句慨歎「民意即是天意,不管是誰,如果掌握了這樣的力量,那天下在其眼中,也不過如處囊中爾!」

他帶領著他的弟子目睹了全部過程,雖然心有所感,但他不相信,這麼大的一件事,會是那個小小的長樂侯策劃完成的。他的背後應該有高人指點?這是董仲舒心中的疑惑。

不過,在詳細的研究了元召此前所做過的每一件事,他的心中又有些不確定起來。也許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天縱英才。

幾百年前,當孔子拜訪老子回來,曾經發出過那段著名的慨歎,他知道鳥兒會飛翔,他知道龍會變化,但對於老子的深蘊,卻只能仰望,「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說的這樣的人。

董仲舒唏噓良久,還是沒有研究明白,元召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心中對於他的重視,卻又加重了幾分。那個長樂塬,他覺得很有必要領著弟子們去轉一圈兒看看了。

另外一件縈繞在他心頭的大事,就是聽說皇帝有意向要在長安創建一所高等學府,專門兒培養朝廷所需的良才美質。這件事對於董仲舒的吸引力是無比巨大的。

因此,今天他與追隨的幾十名弟子,又在詳細的歸納儒家學說的精髓,以便更好的完善他的那套思想。儒學宗師心中火熱,躊躇滿志。

長樂塬上,長草起伏,秋意微涼,此處卻是另一番景象,到處都很忙碌。

由元召所親手設計的帆船,現在已經完工了幾十艘。終南山上的木材,太方便了。就地取材,快捷便利,再加上那幫匠人的努力,因此造船速度很快。

所造好的第一批新船,已經完成了他們的初次航行任務。這次的航線是從渭河轉入大江,沿江而上,然後直行西南支流,到達巴蜀和滇南地帶。

在那兒,剛剛官拜中郎將的司馬相如早已經準備好了元召所需要的東西,十隻船都裝的滿滿的。然後順流而下,沿原路返回,連來帶去,千里路程,也不過幾日功夫而已。

當滿帆的船隊再次出現在眾人視野當中的時候,所有在碼頭上的人都發出內心深處的歡呼。試航成功,這件事具有怎樣的意義,稍微想一想,都會令人振奮鼓舞!

這一種新的運輸方式,所帶來的影響,也許會涉及方方面面,這是毋庸置疑的。

長樂塬上已經專門為此成立了一支運輸隊伍,都是精通水上的好手,最先的人數並不多,只有大約三四百人。為首之人的名字叫做元十三,是個二十多歲的精明小伙子。他也是原先長樂侯府中的護衛,後來無意中元召發現了他的水上功夫了得,就把這支船隊交給了他來管理。

元十三正是管家元一最先從長樂宮中帶出來的那批人中的一個,他們的先輩就是最忠誠的西鳳衛衛士。後來他們奉了竇太后的命令,來到元召身邊,從此後忠誠的對象,就換成了眼前的這位小侯爺。

元十三站立在最前面的船頭,意氣風發,他此前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有機會統領這麼一支船隊。看著身後嶄新的大船,劈波斬浪,心中豪情萬千。

這一路上其實並不太平,窮山惡水出刁民,水澤之間多有盜匪出沒,他們這支船隊在大江支流也曾經遇到過好幾處。只是當那些只乘著簡單竹筏舢板的流寇,試圖近前來撈些便宜時,元十三冷冷的一笑,小侯爺給這些船上裝備的武器是擺設嗎?

那些彪悍的水上漢子,見了這般的滿船貨物,無不貪婪的紅了眼睛。拼了命的划動舟船靠過來時,等待他們的不是求饒和害怕,而是幾發如同流星般發射過來的石彈。

像小磨盤一般大小的石頭,被安置在船側的拋石機激射而出,落在簡陋的竹筏舢板上,一下就打爛了,倒霉些的連人砸成了肉醬。其餘的如同下餃子一般落到水裡,葬身魚腹。有水性好的,還想潛水逃匿,那大船早已直行從頭頂而過,捲入了船底,被水下瓦楞狀的船體刮得支離破碎,死的慘不堪言。

僥倖逃遠些的,以為終於可以活命了,然而他們想錯了。船舷上的弓弩手們一個個早已瞄準了很久,有這樣練準頭的活靶子,可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啊!

居高臨下,看的明白,專射露在水面上的人頭。弩箭應聲而去,如中敗革,慘叫聲中,水面上的人一個個都消失不見,只留下一圈圈的漣漪和殘紅泡沫。

元十三很滿意,只是手下的幾個傢伙,太得意忘形了,竟然射偏了好幾支弩箭,被他好好的訓斥了一頓,寶貴的九臂連環弩,是他求了小侯爺,才得到和黑鷹軍一樣的待遇,最先裝備到船上的,這些傢伙們竟然敢這麼不珍惜,真是需要好好的修理才行。

一路有驚無險,安全到達。只是元十三他們並不知道,這一次航行過後,在大江上下的水路上,開始流傳他們的傳說,這是一群水上蛟龍,沒有事不要去惹他們,因為他們惹不起,管殺不管埋……。

不久之後,元召聽到元十三在跟前炫耀似的說起這些事時,他便給這支船隊授予了一個名字~黑蛟。黑色蛟龍,翻江倒海,將來會有他們稱霸海上的時代!

只是現在,這只黑色蛟龍還並未顯露崢嶸,它還在幹著運輸貨物的事,吞雲吐霧的日子還遠遠沒有到來。

元召大略點檢了一遍從遙遠的西南夷運來的這大批東西。司馬相如果然是個細心的人,自己當初交給他的清單,他都把上面的東西搜集的非常齊全,沒有一樣遺漏。有些元召認為在這個時代很難得的東西,他竟然也給弄到了,這讓元召有些吃驚。

當然,這其中的過程,也許有些不太光明,甚至有些黑暗與血腥,但這是元召該考慮的事嗎?這些蠻夷地方,就不是講道理的對象,硬弩與刀劍才是讓他們服從的工具。

何況,不久之後,等他們嘗到甜頭兒,就會服服帖帖的依附於大漢了。「凌之以威、誘之以利」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刀尖裹上蜜糖,就是對這件事最真實的寫照。

不錯,就是要裹上蜜糖!元召當初鼓動皇帝平定西南夷叛亂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得到那些植生於遍地的甘蔗。那些在當地司空見慣一毛不值的東西,運到長樂塬上來,元召自然會有把它們變廢為寶的本事。

西南夷莽莽十萬大山中,更是有著許多珍貴的藥材和各類香料種子,這些,元召自然也不會放過。可以說,那是一塊真正的寶地,只是長期以來,被那些未曾開化的蠻夷之族佔據著,得不到利用,寶物藏於深山,荒廢了幾千年,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歷史時空中,司馬相如的某個同鄉好友在巴蜀與蠻夷族混雜居住處為官,他的名字叫做唐蒙。那是一個精於時務的人,長期在地方為官的經歷,讓他能深刻認識到一些地域產物的巨大價值,西南夷這些地方,某些生長在山野莽蒼中的物種,如果運到中原和長安,其中所產生的價值,將會是無比巨大的。

於是,在司馬相如受命征伐,徹底平定西南夷的叛亂後,唐蒙就根據實際情況,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詳細陳述了其中的種種好處。隨後經過討論,皇帝予以了批准,同意唐蒙的要求,撥下巨款,征發民役,從蜀郡開通一條大路,直通西南夷的七八個小國家,試圖把此地與中原徹底地聯通起來,以便好好利用那些無窮盡的資源,為中原王朝的發展服務。

只是很可惜,雄才大略的劉徹把攤子鋪的太大了!顧此失彼,難以為繼。與匈奴人的戰鬥打了近二十年,與西域各國的戰爭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後來,國庫終於支撐不住了 ,民間的財力也被鹽鐵專賣等各種徵稅手段弄得疲敝不堪。在北方,為了鞏固取得的那些勝利果實,也為了保證從匈奴人手裡奪來的國土安全,朝廷傾盡全力修建了朔方、酒泉、榆林等好幾處邊郡,以衛北疆。

「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樣一來,西南夷的邊策就只能暫且放在一邊了,皇帝當然不是放棄了這一帶一路的經國之策,只是想經濟壓力多少減輕些時,再予以實行罷了。

只是這一等,就從此錯失了良機,那條修建了一半的路就此荒廢,再也沒有等到重新開始的機會 。文明與蠻荒的一次約會失之交臂,隨著劉郎老去,漢廷衰敗,朝代更迭,又一輪興亡開始,那條路終於徹底斷隔……!

元召每當想起這些,在為歷史感到遺憾的同時,還是有些慶幸的。因為現在自己在這兒,如果打通西南夷的通道,從現在開始就積極著手準備的話,那麼結果會不會就此不同呢?

既然大漢後來會開拓璀璨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西文明。那麼現在,先把中原與西南夷之間徹底打通,創造另一段傳奇,又有何不可的呢?

看著從船上卸滿了碼頭的貨物,元召信心十足。朝廷傾盡巨大人力物力才能開辦的事,他完全可以憑借現在長樂塬的力量就可以辦得到!

用茅草束捆紮好的一捆捆甘蔗,被用馬車拉進了早已建造好的作坊中,在這裡,它們將被壓搾提煉成食糖。

元召用自己的辦法製作出了幾台簡單的壓搾機,現在整套流程已經被人們掌握熟練,就只等著這第一次的實際操作了。

看著一束束甘蔗被壓搾機運送帶上的回轉刀群斬斷撕裂破碎,然後搾出來了混合的甘蔗汁,元召神態從容,指揮著繼續進行清淨處理,然後蒸發濃縮,成為濃稠的糖漿……直到最後一道工序,煮糖、結晶、分蜜,達到一定的飽和度後,再逐漸冷卻,形成顆粒狀……。

這第一次的整個過程有點長,所有人都伸長了脖子,等待著小侯爺將創造出奇跡的發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