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胸中愛恨 戰血方酬
漢血丹心 by 流年書柬
2019-11-15 17:53
歷史的天空下往往會留下許多遺憾,多少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奇謀良策,因為某些陰差陽錯,最後卻並未能取得豐碩的結果。而所謂彪炳史冊的功績,有些是因人成事,有些卻是因事成人。
現在說起來,發生在先皇景帝時代的那場七國之亂,是一場盛世流年裡的悲劇,各方沒有贏家。當馬蹄踏碎繁華,刀鋒撕裂了溫情,從此大漢皇室中就只剩下了陰謀與算計,殘酷與掙扎!
當年那位孤介忠心的御史大夫晁錯,在菜市口被腰斬以謝天下的時候,估計絕對不會想到,由他引發的這場動盪,不僅讓千萬人因為內戰而喪生,它的影響還會綿延幾代,給後人造成無數的麻煩。
自從撕去了那層溫情脈脈,無論是未央宮還是各諸侯國的主人之間,已經結下深深的疤痕,雖然暫時不再流血,但其中的隱痛與怨恨卻無時不在。
中央王朝與諸侯國之間的這種關係,只要有點兒腦子的人都心知肚明。強壓下去的火山,內部依然熊熊,也許某一個意想不到的小事件,就可能讓它們再爆發一次。
當年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參與其事的人都得到了嚴酷的處置,等待著那幾個王爺的下場,也便只會是死亡。
在這一方面,漢景帝從來就不是一個心胸寬闊的皇帝,未央宮中傳出「殺無赦」的命令,南方大地便人頭滾落,血染千里。
死去的人含恨入土,埋骨黃泉。活著的人逃亡天涯,臥薪嘗膽,積蓄著復仇的火焰。
吳王太子劉少駒便是這樣一個懷有家仇國恨的人。
捨卻那片天下最富饒的水鄉王國,吳王劉濞在逃亡路上被朝廷的大批「西鳳衛」高手截殺,最終身死,頭顱被千里傳送長安。而年輕的太子劉少駒則在忠心護衛們的拚死掩護下,殺出了血路,逃出大漢疆域,來到了南鄰番邦~閩越。
轉眼間將近二十年過去了,論起輩分來,這位吳國太子,還是淮南王劉安的堂弟,倒也是一位梟雄人物。
在那蠻夷之地,劉少駒憑藉著自己的堅毅心智和一幫追隨者的忠誠,一步一步取得了閩越王餘慶的信任,終於做到了國相的位置。
閩越又稱為東閩越,本國雖然不大,卻是地形複雜,民風彪悍,輕率劫掠,與周圍歸附的二十幾個土著部落組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劉少駒取得閩越國大權之後,積極吸納流亡到此的各種逃犯、江湖客以及盜賊亡命徒,勢力逐漸擴張,現在已經與閩越王弟余善為首的本地勢力分庭抗禮,不分上下。
閩越王餘慶卻對劉少駒十分信任,對於自己的王弟反而有許多猜忌之心。這讓劉少駒這位亡國太子看到了機會,經常不動聲色的在兩人之間製造嫌隙,以便達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目的。
前段時間,接到一直給他通報消息的淮南王最新密報,漢廷皇帝與北方匈奴要開戰了!
劉少駒聞報大喜過望!故國難回,忍辱負重在此這些年,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等到這一天嗎!時局有變,風雲激盪之日,就是自己全力一擊,復國報仇之時。而今,等待的這個機會終於要來了!
這些年,他與淮南王的暗中聯絡一直都沒有斷絕過,再加上舊日裡吳國在長安布下的暗棋閒子通報消息,因此,對長安朝堂動向瞭如指掌。
劉少駒比誰都瞭解自己這位外表親和儒雅的堂兄,在那副賢王的外表下是有著一顆怎樣狠辣的心。那是一位真正的厲害人物,他的隱忍和耐心比自己都長!
那位堂兄對未央宮內那些文帝子孫們的仇恨,一點都不比自己遜色多少。世仇不共戴天!相信如果一有機會,他會毫不猶豫的抓住的。
如果要說起淮南王這一稱號的淵源,還要從秦失天下,楚漢逐鹿開始。漢高祖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奠定漢室基業,楚漢相爭中,最關鍵的一次戰役就是垓下之圍了。當時四面楚歌,合圍殺滅項王於垓下,這四面主將分別就是劉邦本人、韓信、英布、彭越。可見這三人的厲害!
漢開國後分封諸王,漢初軍中這三大名將韓信、英布、彭越便因功各自以王位酬之。
後來「狡兔死,走狗烹。」高祖皇帝大肆誅殺功臣,最厲害的這三個傢伙當然首當其衝,在劫難逃,而且下場驚人的相似,都是以謀反的罪名身死族滅。
漢初時代,將星璀璨,勇士雲集,但除了漢高祖身邊極少數的親信嫡系之外,大部分竟然都是出自這三大名將的麾下,這當然會讓皇帝陛下深感不安,夙夜難眠了。
三傑之中,勢力最大,最桀驁不馴的反而不是韓信,而是英布。英布,以勇力冠於三軍,號稱「小項王」,是說他的英雄豪邁之氣令人心折,頗有西楚霸王的幾分風采!
高祖皇帝集全國兵力去圍殺他的時候,英布在萬軍之中,單騎衝陣,一箭貫胸,差點把劉邦當場射殺,雖然沒死,也丟了半條命。他後來的駕崩,不得不說與這次重傷有很大關係。
英布死後,淮南之地的餘孽是有很多怨恨和不平之氣的,一時間塵煙四起,盜賊橫行,因此此地極難治理。這個燙手山芋,當時沒有人敢接手,也沒有人敢來收拾這個爛攤子。
這個時候,劉邦以他知人善任的眼光,挑中了自己的少子劉長,任命當時年僅二十歲的這個小兒子為新的淮南王,治理昔日英布所屬的四郡之地,果然所托得人,劉長憑借鐵血手段,很快平定了混亂的局面。
淮南王劉長自幼喪母,是有呂後親自撫養長大的,因為他才智出眾,力能扛鼎,所以一直深得高祖和呂後的寵愛和器重。
後來文帝繼位,劉長從小與這位同父異母性情寬厚的哥哥關係最好,因此身份更加貴重 。他經常跟隨漢文帝到御苑打獵,同乘一輛車駕,還常常稱呼文帝為「大哥」,其手足情深,可見一斑。
劉長其人勇力過人,任俠豪縱,曾經為報母仇,縱馬直馳辟陽侯審食其府上,當眾以大鐵椎擊殺這位高祖與呂後最寵信的臣子於府門,然後袒身赴未央宮階前伏罪。
漢文帝憐憫小弟的心願,出於手足親情,不予治罪,徇私赦免了他,只是把他放歸淮南了事,這也為他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世界上再親厚的關係如果摻雜進政治,陷入各種陰謀的羅織中,任你是再英明的君主,再無敵的英雄,也會敗下陣來,無奈的任其割裂、宰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即便是處處小心,還唯恐不能明哲保身呢。更何況劉長一向是驕縱跋扈慣了的。
後來他終於被人告發謀反,謀反的證據很荒唐,是說他派七十餘名江湖遊俠兒在谷口縣準備了四十輛大貨車準備謀反起事。
於是,在這位淮南王還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朝中大臣們已經給他準備了幾十條的罪名,在朝堂上聯名上奏了。
面對滿朝文武的洶洶議論,生性溫和的漢文帝不得不選擇了妥協。但他最後堅持並沒有給淮南王定罪,而是下了一道旨意,把淮南王一家遷徙到蜀中監視居住,以避避風頭。
然而漢文帝低估了自己這位兄弟的性情剛烈程度,也高估了手下臣子們的品德。這世間的殺人手段並不只有刀劍染血,還有以氣殺人!
從來心高氣傲的那位漢高祖少子果然受不了這種無端的折辱,在千里跋涉的遷徙路上,慪氣絕食,不吃不喝七日。而押解的官員因為早已受了朝中重臣們的某種暗示,所以囚車上的那把鎖始終沒有打開過,無人知道那裡面發生了什麼。
等到到了目的地,負責接待的官員啟開囚車迎接時,淮南王劉長早已死去多時了。
消息傳回長安,有人彈冠相慶,有人暗中欣喜,而始終只是懷了一種小懲大誡,挫挫兄弟銳氣想法的漢文帝大驚失色,悔之晚矣!
「一尺麻布,尚可縫。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站在未央宮最高處的文帝劉恆,聽到民間百姓作歌為這位王弟鳴不平的聲音時,心中大慟,淚濕衣襟,對身邊的侍從歎息道:「天下人,難道是以為朕貪戀淮南那片豐腴的土地才這樣做的嗎……?」
於是,文帝就把淮南之地一分為三,分別封劉長的三個兒子:長子劉安為淮南王,次子劉勃為衡山王,幼子劉賜為廬江王,以示自己並無私心。
但這樣的補救措施並沒有挽回多少親情,仇恨的種子早已經埋下,以後開出的只能是惡之花!
當時以長子身份跟隨在劉長身邊的劉安,親眼目睹了父王的死狀,也領教了那些漢朝官吏的冷酷與無情。
所以心機深沉的他把那份遺傳的驕傲從此掩藏了起來,展現給世人的,便只剩了溫文爾雅、淵博好學,以賢王之名流譽天下。
但復仇的信念從來沒有放棄,偶有風吹草動 ,絕不會放過,所有的機會他都在牢牢地盯著。
吳楚七國欲舉兵叛亂時,吳王劉濞派太子劉少駒親自到淮南聯絡,兩個人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惺惺相惜,結為好友。
劉安當時就答應下來,暗中策劃準備發兵響應,但他的國相是位明智的人,分析以後認為叛軍不會取得勝利,早晚會被朝廷打敗的,那時候就是大禍臨頭了。
但當時年輕氣盛的劉安根本不聽,堅持要起兵 。於是國相就暗中叮囑領兵的將軍,消極準備,盡量拖延時間,以觀戰局。
後來七國兵敗,幾位宗室王盡皆國破身死,而淮南無恙,全賴劉安手下一批忠心臣子的功勞也!
而今天又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到了眼前。北有漢匈開戰、南有閩越刀兵將起,西南夷也將聞風而動!至於長安城內的大漢宮中,自己安插進去的那顆棋子,會起什麼作用,更是令人期待!
「大風起兮雲去疾,天狼煞星現玄機……波瀾將起矣!」幾乎在同一個夜晚的這片星空下,相隔天涯的人發出了同樣的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