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7章 半億人口九億田
隋唐大猛士 by 木子藍色
2019-11-5 20:33
土地既是百姓的命根,也是王朝的命根。
百姓沒有土地,在古典農業社會,就會很艱難。而對於王朝來說,若是控制不住土地,就免不了這二三百年一個週期輪換的命運。
想歷史上被稱為穿越者的王莽,也曾經面臨著這樣嚴峻的問題。
西漢末年,經歷二百多年歷史的中原王朝,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土地兼併嚴重,絕大多數的土地都落入到了貴族豪強官員們手裡,許許多多百姓淪為了失地農民,甚至最後只能成為別人的奴隸。
曾經被西漢上下都視為聖人的王莽,在全國人民的擁擠下成為了新朝皇帝。王莽很有才能,可面對著西漢留下的那破爛家當,也是一愁莫展。
他與其它開國皇帝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接受禪讓的,而他受禪時,當時舉國上下,尤其是那些貴族士人官員們,幾乎是完全贊同的。這就意味著,王莽其實全盤繼承了西漢的這些上層階級,天下真的只是換了一個皇帝而已,一切都沒有變。
王莽想改革,可卻無處下手,從哪下手,都要觸動那些舊利益集團的利益。最後,他只能托古改制。
可王莽本來是那些利益群體推出來的新代表,結果他卻要反這些利益群體,要搞田地國有化,要搞禁止奴婢化,這誰能肯呢?
最後王莽只能又另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對外戰爭,積極開拓,試圖在動不了既有利益集團盤子裡的肉的情況下,去搶羌人的,去搶匈奴人的。
於是便有了西海郡,西海郡表面上是因為王莽說天下有東海南海北海郡,唯獨少個西海郡,於是要青海的羌人獻地,新設個西海郡。
但本質還是中原土地矛盾無法解決,於是想辦法對外開拓。
王莽在位不過十幾年,對外用兵不斷,不是他好戰,而是希望能夠對外爭奪土地,以殖民安置中原那些無地的農民,緩和一些社會的矛盾。
奈何,王莽各種改制,到處折騰,結果一事無成,最終既把舊利益群體惹怒了,也把百姓折騰煩了,於是大家一起把他又掀下去了。
相比王莽,羅成的處境要好一些。
他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天下,他從邊地一偏將,到最終基本上平定天下,全是一路打過來的。
因此羅成當初不論是干關隴舊貴族們,還是打壓關東士族們,都是毫無畏懼,也無人能反抗的了,就因為皇帝的力量來源於他的軍事集團,而那群人與舊貴族舊士族們,基本上沒多大干係。
但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皇帝的面前。
人均佔有耕地數實在太低。
現在大秦基本上統一天下,連江南三藩也是自稱臣藩。
現在大秦朝廷民部裡的最新普查數據,是大秦擁有九百多萬頃土地,九億多畝地,人口則是八百多萬戶,擁有五千萬出頭的人口。
大秦推行兩稅制後,基本沒什麼不課戶,官員貴族也一樣要按畝征兩稅,唯有府兵可免除兩稅。
大秦通過戰爭,滅亡了數國,奪取了大量的戶籍人口和土地,並通過放免漢人奴隸,移民邊關的策略,把隋朝時的大量不在戶籍裡的奴隸,都轉變為了朝廷的戶籍人口。
同時對佛道的控制改革,也從中轉化出了大量的出家僧道以及佛寺道觀的淨人奴隸。
國家人口增多這是好事,意味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可從另一方面來考慮,又不一樣了。
國家總共才九億多畝地,人口卻已經達五千多萬。若是以平均計,每口能佔田十八畝,看似不少。
但實際上,官府、官員、貴族、地主們佔據了大量的田地,而且府兵們所授田地也遠遠高於普通百姓。
因此絕大多數百姓,其實是達不到這個十八畝的平均的。
更別說,地有好有壞,邊疆的地可能數畝當不了中原一畝肥沃和產量,就算同是中原的地,也有水澆地、坡地、旱地、山地等之分。
這還沒算上秦朝的一畝地,面積遠比後世的一畝地要小不少,只有五百來平。
僅從這裡其實就可以看出,西魏以來的均田制,其實有很多漏洞。均田制一丁授田百畝,甚至牛和奴婢都能授田,但那僅是在戰亂頻繁之時,有大量的無主土地和新奪取土地可以拿來授田。
但是在現在,土地都有主人。
簡單的算一下,地就這麼幾億畝,人卻有五千多萬口。
哪怕只以戶來算,一戶平均也才百畝地,但諸侯們一人就能擁有數萬畝地,佔人口極少數的貴族官員們,卻佔有了很大一部份的田地。
中原百姓能分到三四十畝土地一戶,都很不錯了,還得包括桑田、林地這些。
羅成為何要設立禁軍,不全搞府兵?
就是因為府兵對田地的需求是極大的,每場戰鬥過後,朝廷都得拿出許多田地來賞賜他們的軍功,但國家統一之後,田地都是固化的,朝廷很難源源不斷的變出田地來。
歷史上唐朝府兵為什麼到開元時就崩潰了?
還是因為玄宗朝時邊疆四處開戰,戰事不斷,但朝廷已經無土地可賞府兵了,於是沒有人願意再去當府兵,府兵打不了勝仗,自然府兵制崩潰,於是改設立募兵制,並且為了適應邊疆的戰爭需要,開始設立節度使,徵召長征健兒,讓他們帶家眷過去屯田長駐。
這種新的制度雖然改變了府兵制崩潰後無兵可用的局面,可隨之而起的卻是節度使重兵在外,開始威脅到中原朝廷,守外虛內,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從羅成瞭解的歷史角度來說,要解決這個根本矛盾,只有兩種方法。一是繼續限田,同時加大對外征戰的力度,奪取更多的土地然後殖民。
其二,就是大力發展工商和手工製造業,發展對外貿易,讓更多的失地農民進城,轉而成為手工製造業的工人,不再依附於土地,而是成為產業工人。這其實在晚明之時,已經出現了。
不對就穩定性而言,無疑還是第一種更高一些,但也更艱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