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安妮日記 - 名人傳記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安妮日記 by 安妮·法蘭克

2019-10-31 01:54

  一九一八年,在一戰中失利的德意志帝國土崩瓦解。威廉大帝逃到了荷蘭。於是,一部分民主黨在柏林成了「威瑪共和」。
  「威瑪共和」的領導人主張和平的外交政策。一九一九年四月,他們派代表團參加凡爾賽和平會議。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和會不允許德國代表團參與凡爾賽條約的討論工作。最後,英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等戰勝國竟要求德國直接在和約上簽字,如若不然,他們就將出兵入侵德國。凡爾賽和約的內容為:德國應為戰爭負全責;沒收德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以及歐洲的占領地;徹底解除德國所有軍備;德國應賠償戰爭造成的所有損失;德國領導人無權異議,應全權接受本和約。
  然而,對這份條約,許多其他與會國和德國人都憤憤不平,他們認為對這場戰爭,勝負雙方都負有責任。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一些德國的民族主義分子趁勢大肆宣傳其擾人耳目的理論:德軍戰無不勝;民主黨的倒戈造成了戰爭的失敗;民主黨人是「十一月的罪人」,等等。這套理論對許多處在失敗陰影中的德國人來說,具有很大的鼓動性。
  於是,新政府必須向德國民眾公布這份不受歡迎的凡爾賽條約。而此時的新政府內部黨派林立,但沒有一個大黨派能主持國會,因此,國會由幾個黨派共同把持。
  而當時的工業家、地主、軍職人員則希望有一個新政黨能取代民主黨,重新組建一個獨裁的、軍國主義帝國。
  於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也就應時而生了。正如所有的激進組織一樣,納粹黨招募了許多不滿的民眾:退伍的士兵、年輕氣盛的理想主義者、恨透了「利息」的失業工人、商人、懼怕社會主義革命的業主、憤憤不平的平民百姓、罪犯、流浪漢……納粹黨聲稱:只要把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只要實行集權主義體制,那麼德國的實力就能迅速恢復到戰前的水準;到時候,納粹黨將重新分配財富;所有人都將回到工作崗位。
  納粹黨於一九二一年正式成立,其領導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將德國的衰落歸咎於猶太人和一些激進分子,並鼓吹雅利安人(即德國人)是最優秀的人種。希特勒聲稱,德國人是自然和文明的集大成者,他們有權統治世界;為了奪取生存空間,德國應向東擴張,將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占為己有,在波蘭和俄國擴建偉大的德意志帝國。他還說,斯拉夫人是下等人,只配給最優秀的人種(即雅利安人)當奴隸,他們早就該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納粹黨還只是在巴伐利亞州的南部比較興盛。後來它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九年之間迅速壯大,不過當時的大部分德國人還只是把納粹黨員視為一群無賴和小丑。到了一九二九年,全球經濟衰退的浪潮席捲德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於納粹黨,因為它的政治宣言簡明有力、「一針見血」。它承諾重新振興德國,這能讓德國人重新抬起頭來;它承諾改善民生,集權主義將解放所有生活於民主黨壓迫下的民眾,並對他們負責。從一九三〇年開始,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不斷獲勝,到了一九三二年,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黨派。
  儘管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有許多優秀的猶太人為德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希特勒卻把他們描繪成卑劣的下等民族。他說,猶太民族不屬於優秀的雅利安民族,他們的信條——共產主義、和平主義、國際主義和基督教精神——背叛並破壞了納粹黨的宗旨。在希特勒看來,只要猶太人仍繼續留在德國,那麼他們就會破壞德國意識形態的建構,玷汙雅利安民族的純粹血統。正如他的民族主義思想一樣,希特勒的這番種族理論引起了不少德國人的共鳴。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民主共和國總理、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的新總理,希特勒的上任宣告了威瑪共和的終結,也宣告一個獨裁的體制誕生了。上任伊始,希特勒要求國會給予他授權法。三月二十三日,國會被迫接受了他的要求後自行解散。自此,希特勒在四年任期中就擁有了立法權。新法規規定,除了納粹黨以外,其他的政黨都屬於非法組織;教堂、工會和青少年機構是州立組織;所有媒體(包括廣播電臺、電影、書籍)都應為政治服務。大多數德國人都服從並效忠新政府,但也有不少反對聲。那些反對者將受到衝鋒隊以及喪心病狂的祕密警察(即蓋世太保)的「款待」:逮捕、拷打、虐待、關集中營。在這種恐怖政策之下,納粹黨的反對者消失的消失、沉默的沉默。
  同時,希特勒也加緊了反猶進程。比如,公開逮捕猶太人;禁止猶太人從事教育、媒體、法律、醫藥、商業等相關工作,許多私營業主不再僱傭猶太人,很多猶太人難以維持生計。在法律的規定以及非法警察的恐怖政策下,猶太居民與他們的雅利安鄰居隔離開來;猶太兒童只能進專門的猶太學校;許多商店、商場和旅館不再給猶太人提供服務;原本寬鬆的移民政策越來越苛刻;許多流亡到國外的猶太人在德國的所有財產遭到凍結。
  一九三九年九月,上任不久的希特勒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戰爭。歐洲各國終於意識到,綏靖政策只會縱容德國納粹分子,促使其加快擴張的步伐。於是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併為即將到來的西線戰爭備戰。然而在坦克和轟炸機的推進下,德軍僅花了十八天就占領了波蘭。一九四〇年四月,德國攻占丹麥和挪威。五月十日,希特勒發動了西線的閃電戰,德軍迅速占領中立國荷蘭和比利時,直接入侵法國。六月二十二日,法國投降。但同時,英國奇蹟般地從法國港口敦刻爾克撤回了受到重創的遠征軍,為抵禦德國的入侵保留了有生力量。此時的希特勒,儼然已是一代歐洲霸主。一九四一年六月,攻占英國未果後,德軍無視一九三九年與史達林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出兵蘇聯。
  納粹統治下的歐洲是一座人間地獄。在農場和工廠裡,飢腸轆轆的人們為納粹頭子拚命工作;男男女女、成千上萬的人被運到德國服勞役;遊行、起義等活動受到了無情的鎮壓;每一個德國士兵或者警察陣亡,就會有一位無辜的人質慘遭殺害;被捕的各黨派人士在蓋世太保的監獄裡被嚴刑拷打致死;凡是收聽英國電臺或者擁有反德讀物的人將一律被投入監獄。
  在西線的所有占領區內,德軍不遺餘力地執行希特勒的種族政策——對於「猶太人問題」,希特勒採取「種族清洗」(即種族滅絕)的策略。在東線,黨衛軍隨德軍進入蘇聯戰場,殘殺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為了對付歐洲占領區的猶太人,德國人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清洗」流程:先是將猶太人集中起來,然後成批地運到集中營。在集中營裡,犯人們要不就過勞死、病死、餓死,要不就被射殺或者毒死。從一九四一年開始,長長的火車將無辜的人們緩緩地載向了特雷布林卡、貝烏熱茨、索比堡、切姆諾,以及惡名昭彰的奧斯維辛,載向死亡的幽谷。在納粹的噩夢結束之前,六百萬猶太人被有組織地屠殺掉。此外,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等地,還有幾百萬非猶太人(大多數是斯拉夫人)慘遭毒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