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章 資金緊張
明末之大國崛起 by 暮看雲
2019-10-26 18:30
「王爺說得不無道理,只是這條約之中與俄羅斯貿易我卻不明白。」宋獻策說道:「這明顯是資敵啊,讓對方壯大會很麻煩的。」
「康年兄這一點卻沒有看透,我與俄羅斯貿易正是要讓他們無法抵抗。」朱聿鍵呵呵笑道,經濟捆綁的那一套理論是到了二十世紀末逐漸形成,二十一世紀才被世人所知的,如今才十七世紀,能夠想到這一層的人不多
對於這些後世網絡上耳熟能詳的理論,朱聿鍵是信手拈來,他正好借此給部下們上上課。「你們認為我們加強與俄羅斯貿易,他們就會強大嗎?」朱聿鍵笑著搖頭道:「實際上真正賺取最大利益的是我們,如果俄羅斯因此強大,我們只會更加強大。更何況堵不如疏,如果我們封鎖俄羅斯邊境,不光是一個俄羅斯,歐洲東部都會缺乏我們生產的各種商品,諸位認為如果缺少了這些東西他們就會衰弱嗎?例如一個普通的城中百姓,在一家糧店無法買到糧食,他們會怎麼做?」
「再換一家。」宋獻策脫口而出。
「沒錯,如果我們不賣,自然有人會賣,如果沒人會造,產品就會漲價,許多人會為了巨大的利益而去研究,很快會造出來的。」朱聿鍵給大家講解道:「我們生產大量產品,自己的工業能力就會迅速提升,產品成本會快速下降,然而我們以更加廉價優質的產品充斥整個歐洲,那些本來想要研究的人會無利可圖,就會停下來。我們在出售產品的同時,也能摧毀歐洲建立工業的可能。」
朱聿鍵看了看周圍的人說道:「還記得我說的嗎?一個國家的力量有多強,關鍵看工業規模,如果我們的工業規模很大,歐洲的工業卻被摧毀,他們就會越來越弱。這些人能夠用來抵償我們的產品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金銀等貴金屬。一旦雙方開戰,我們將輸送的產品切斷,你們認為歐洲人會如何?短時間內無法建立新的工業,他們除了金銀將一無所有,這些東西雖然貴重,卻無法保衛國家。」
「按照王爺所說,我們大量對外貿易,豈不是等於將對方繳械,讓他們無法抵抗?」潘獨鰲聽得眼睛發亮,今天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管理的工商業部還有這樣的好處。
朱聿鍵點頭道:「沒有錯,如果所有工業品的生產和運輸都由我們來做,就等於解決了整個歐洲,一旦卡斷其供應立刻餓死。」
「主公深謀遠慮,我等不及。」宋獻策這次的真心拜服了,朱聿鍵卻擺擺手道:「我的只是理論而已,實際上如何操作還需要你們自己去研究,我只負責指出方向。」
「如此已經是驚世大才了。」潘獨鰲感歎道。
「大家知道我最不喜人奉承,這種話以後不許再說。」朱聿鍵說話間滿面笑容,大家都知道王爺將他們當做自己人,這句話並非是斥責只是提醒而已。朱聿鍵一揮手道:「這條約就照此執行,讓陳子龍直接蓋章生效吧,你們此次過來就是為了這件事情?」
「其實還有其他事情,而且並非是一件。」自從孫承宗去世之後,宋獻策成了名正言順的政務院總理,文官以他為首自然由他先說話。
「哦?不止一件?」朱聿鍵有些驚訝,平日裡一個月也沒有事情找他,今天竟然有這麼許多。
宋獻策說道:「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人事調動問題,孫老先生過世之後,其多個兒子丁憂三年,如今各司工作有些阻礙。我以為當將副職全部提為正職,另行委任新的副職方可,至於諸位丁憂的官員,等到三年後再行安排。」
朱聿鍵點點頭道:「不錯,這件事情是我疏忽了,你們就選擇可用能吏提拔好了,不過提拔之前先交由我過目。要寫清個人工作經歷,不許有虛寫的稱謂,今後我們的人事任用必須嚴謹,要更加傾向於我們自己學習培養出來的人,同時對文化程度、工作履歷和思想方面都有詳細描述,以方便挑選人才。」
趁著這次的人事變動,朱聿鍵希望將這件事情變成後世的專業化招聘方式,即一切都看其履歷表情況並進行面試,而非聽大臣舉薦的一面之詞。這樣做可以盡量選拔人才,避免大臣為私利而提拔人才。當然這樣會打壓許多天才,讓那些有才華的人無法快速陞遷。但是天才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有能力的人也算一步步經過基層磨礪,慢慢積累經驗才會成熟的,如此看來這樣做的好處遠大於壞處。
聽到朱聿鍵的吩咐,宋獻策愣了愣,但是他思維敏捷,隨即就想到了如此做的好處。他連忙點頭道:「我知道了,今後人事司的人員調動都會遵循這個方法。」
見到宋獻策理解了自己的意思,朱聿鍵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樣最好,另外還有什麼事情要說嗎?」
「剩下的就是財政司的事情了。」宋獻策看向了如今財政司的最高長官副司長沈繼榮。
沈繼榮知道該他匯報了,他上前拱手道:「啟稟王爺,此次海軍建造經費實在太多,財政難以負擔,如果繼續這樣製造下去,恐怕會對經濟建設有所影響。」
「你說說看,現在財務方面如何了?」朱聿鍵問道。
「今年商稅和農稅加起來有兩千七百萬銀元,另外還有官方的產業以及對歐洲的貿易,也有六百多萬銀元的進賬。只不過數次大戰下來,人員的撫恤、武器彈藥的補充,糧食的運送都需要錢,我們已經填進去近八百萬銀元。各地修築道路,尤其是澳洲和美洲的鐵路線,以及各地的公路線耗費不少,今年也投入了九百萬銀元。政府官員和軍隊日常薪水和消耗,大約是一百萬銀元。另外就是海底電報線和研究所的花費,以及擴建各個礦場的花費,大約有六百多萬銀元,這些明年是可以產生利益的,但是今年必須投入。剩下的近九百萬銀元全都投入了造艦計劃,如今尚不足以應付。」沈繼榮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