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 渭州的前世今生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九百九十二章 渭州的前世今生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渭州是宋、楚兩國西北邊境防範西夏國入侵的邊塞重鎮。

 這渭州城,古時原名平涼。

 平涼之名起始於南北朝十六國時的前秦甘露二年(公元376年)。

 前秦天王符堅為了宣揚自己平定前涼國的功績,在隴山以東的涇河流域設置了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

 到了唐宋時期,平涼更名為「渭州」。

 渭州,是因渭水而得名。

 渭,指渭河,南北走向的隴山是涇渭二水的一條分水嶺,嶺東的溪流匯入涇河,嶺西的溪流都匯入了渭河。

 涇河與渭河都向東奔流,在京兆府匯合成一條河流。

 平涼地處隴山以東的涇河流域,與渭河可是八竿子都打不著。

 正所謂「涇渭分明」,那麼涇河邊的平涼緣何要用「渭」字命名呢?

 其實,渭州這個地名最早誕生於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原治所在隴山以西的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境)。

 當時在隴西設置渭州府,是因渭水而得名,可謂實至名歸。

 從北魏直到隋、唐,渭州府管轄的地盤包括隴西、定西、漳縣、渭源、武山等地,與平涼並存於世。

 因此,渭州之名誕生,起初與平涼並無關係。

 平涼改名渭州發生在唐朝中後期,改名的原因是大唐軍隊敗給吐蕃軍隊,丟了老渭州隴西的地盤。

 就在渭州府從隴西遷移到平涼的二十二年前,大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平涼城西涇河北岸的虎山之下,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史稱「平涼會盟」或「平涼劫盟」。

 當時,平涼一帶被吐蕃佔據,吐蕃大相尚結贊借約唐會盟平涼之際,企圖伺機劫持唐朝主盟使渾瑊。

 因吐蕃在軍事上屢遭挫敗,尚結贊遂圖謀劫獲渾瑊,以除掉得力唐將。

 平涼劫盟以吐蕃縱軍劫使毀盟告終,突襲事件中唐軍死五百餘人,被俘一千餘人。

 唐朝名將,檢校司空渾瑊奉命與吐蕃相尚結贊會盟時,因無戒備為吐蕃軍所劫,後隻身逃歸。

 吐蕃人劫盟後,又大掠鄰近諸州縣,然後退至清水縣境內。

 平涼劫盟發生後,唐蕃關係惡化,戰事再起。此後雙方三十餘年未再盟和。

 在你死我活的爭鬥中,唐軍奪回了平涼,但卻失去了渭州府。

 無奈之下,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朝廷將渭州府原治所遷至平涼。

 從此,平涼正式更名渭州,歷經唐、五代十國、宋等朝代,一直沿用至楚,歷時三百多年。

 因為從平涼(渭州)順著涇河可以直接衝到長安城下,自大唐時代起,平涼(渭州)就是長安城的一道重要門戶。

 無論是西來的草原少數民族鐵騎,還是東來的大唐王朝的浩蕩軍陣,都把隴東平涼作為一道相互攻防的門檻。

 今日你得勢時跨過來耀武揚威,明日他佔強時又跨過去劫掠燒殺。

 大唐神都長安城一片繁花似錦歌舞昇平的景象,誰知僅在數百里之外的平涼,卻是一片刀光劍影,屍橫遍野,肅殺淒涼的景象。

 突厥人來了又走了,吐蕃人走了又來了。

 叛軍進攻長安先要攻克平涼,勤王之師收復失地必要借道平涼。

 你來了燒殺搶掠,我來了徵糧要款,平涼人飽受戰亂之苦。

 不論是五胡十六國,還是唐、宋王朝,平涼(渭州)都是戰亂不斷。

 唐安史之亂後,平涼(渭州)成為唐蕃戰場,幾度陷於吐蕃,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唐中後期,唐王朝的軍事力量也僅能控制今平涼崆峒區北界和鎮原的西界,天險隴山亦非唐有,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北宋。

 幾百年中,渭州一直就是唐、宋兩個王朝的前線,是一座邊城重鎮。

 唐與吐蕃,宋與西夏,都在隴山東西展開過拉鋸戰。

 到了宋代,因為國家經濟繁榮,渭州城也發展成一座經濟繁榮、人口較多的邊地重鎮。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興慶府稱帝,建立西夏國。

 夏國立國後,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北控大漠。

 因為西夏騎兵時常侵擾宋朝邊境,宋仁宗抽調一批禁軍到延州和渭州衛戍協防,從而拉開了宋夏之間八十多年的戰爭序幕。

 因為隴山是邊境線,隴山之東的渭州叫塞下,隴山之西的遊牧民族叫塞上。

 唐詩宋詞裡的出塞、塞上曲和塞下曲由此而詠唱。

 王安石因與西夏王李元昊打仗,來到了渭州,寫了《隴東》一首詩:「隴東流水向東流,不肯相隨過隴頭。只有月明西海上,伴入征戍替人愁。」

 如今,西夏國兵馬大元帥李察哥陣兵於渭州城外,將這個邊陲重鎮圍得水洩不通。

 此時的渭州,不像後世西門慶穿越前的時代,四周都是荒山禿嶺。

 實際上,渭州氣候溫和,草豐林茂,植被寬厚,起伏的山巒上是同樣起伏連綿的森林地帶。

 在隴山以東的渭州城北,有一條清亮寬闊的河流,正是千古著名的涇河,

 這涇河兩岸土質肥沃,人跡未至的古樹林下腐殖質厚可達一尺或幾尺。

 只見涇河流過的溝溝岔岔中,茶樹、桑樹成片成帶。

 由於山青水綠,各種飛禽走獸也隨處可見。

 散佈在這綠樹叢中的城市,就是渭州的市井。

 沒有戰亂時,每年夏天這裡牧民、耕農和由長安京兆府遠道而來的商人們交易著青蟲、鸚鵡、龍鬚席、麝香、土絹、戰馬、毛氈、山果、涇河魚、茶葉等商品。

 戰事一起,來不及逃走的商販們也顧不得生意了,紛紛躲入城中避難。

 可是,城內的百姓們都有一個隱憂,不知城中的楚軍還能夠堅守多久。

 渭州城位於涇河之南的南山二台地上,城呈葫蘆形,由三個圓形小城組成。

 這樣的城池,表明渭州城更像是一個利於防守的城堡。

 正是因為三個小城防守面不寬,涇原路經略司統制官曲端才能憑借城中不多的將士打退西夏軍的一次次進攻。

 此時在城中主持大局的是渭州經略使席貢。

 分別領兵防守三座小城的,則是涇原路經略司統制官曲端、涇原路副總管吳玠和閣門宣贊舍人吳璘三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