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讓帽子再飛一會兒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趙不試、趙子崧、趙叔向三個派系的人馬為了覬覦皇位,齊集東京汴梁城外,要逼迫偽楚國皇帝張邦昌還政於趙氏。
短短數日間,東京汴梁城外就聚集了十多萬兵馬,人叫馬嘶,好不熱鬧。
當然,在打倒張邦昌之前,趙不試、趙子崧、趙叔向三個派系的人馬還是彼此保持了剋制,沒有蠢得在城外自相殘殺。
不過,這三支勢力也沒有合兵一處,選出一個盟主,而是在城外各據一方,一面威脅東京汴梁城,一面四處遊說,拉攏中立旁觀的各州縣。
河北路北京大名府杜充、京東路南京應天府程萬里、陝西永興軍路京兆府範致虛、江南東路江寧建康府黃文炳等各地官員對於東京汴梁城即將爆發的衝突卻選擇了冷眼旁觀,沒有立即表態支援楚國皇帝張邦昌還是趙氏復辟的三派勢力。
遙遠的四川夔州路恭州,前宋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牧的重臣李綱也高舉了復辟的大旗。
李綱在任河北、河東宣撫使,領兵救援太原失敗後,被調回京任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揚州。
離京不久,在耿南仲等人的排擠打擊下,李綱就被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撤職,改為提舉亳州明道宮,責授保靜軍節度副使,安置四川建昌軍。
不久,李綱被再謫雲南寧江蠻荒之地,與大理國做伴。耿南仲等人的意思,就是讓李綱有多遠死多遠,永遠不要再回來。
靖康元年秋,金兵二次伐宋,東京汴梁城被圍。
皇帝趙桓感到和議失策,失去了對耿南仲等人的信任,又起用李綱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牧,想倚靠其再解汴京之圍。
然而,莫說李綱眼高手低,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即使他有這個本事,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
李綱領旨後,匆匆忙忙地從雲南趕回了四川,欲走水路沿江而下至江陵府,再北上京師。
李綱走到夔州路恭州府,就得到汴京失守,金人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已挾太上皇趙佶、皇帝趙桓父子北去的噩耗。
於是,李綱留在恭州府,遍傳檄文,號召西南各路起兵勤王救駕。
只不過,執拗的李綱沒有擁戴任何一個漏網的宗室子弟,而是號召宋軍打到金國,迎回二聖。
手中缺少政治底牌的李綱空有一腔熱血,提出的又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西南各路響應者寥寥無幾。
雖然缺兵少將,卻難不住前宋資政殿大學士李綱。他停留在恭州府,每日裡書寫檄文痛罵偽楚國皇帝張邦昌,一洩胸中塊壘,當真是好不快哉!
楚國皇帝張邦昌好歹也是太宰出身,往日沒有少被御史狂噴。當他打定主意不歸政於趙氏後,李綱的罵聲如同撓癢癢,傷不了他的分毫。
張邦昌擔憂的,還是東京汴梁城外的十多萬宋軍。
雖然西門慶也帶來了數萬軍隊,看上去軍容整齊,能征善戰,可是張邦昌畢竟沒有見過西門慶軍行軍打仗,也不知道西門慶軍能否擊退城外的復辟宋軍。
外有各路大軍圍城,內有心向宋室的大臣勸諫,張邦昌終於沉不住氣,命四廂指揮使範瓊去拜訪西門慶,問他如何應對。
西門慶笑著給範瓊講了三國時期曹操與馬超渭南之戰的典故,告訴他與其四處征討趙氏餘孽,不如等這些人將軍隊集中於東京汴梁城下,再一舉殲滅。
如此,既省事,也能更好地震懾天下宵小之輩。
是以,西門慶故意按兵不動,多給趙氏餘孽一些時日,讓他們聚集更多的軍隊,也讓天下人能夠都矚目於此戰。
總之,西門慶的意思,就是讓帽子再飛一會兒!
來自山東的範瓊本就對西門慶軍的戰鬥力有信心,如今聽西門慶如此說,知道西門慶成竹在胸,當即告退,返回宮中向張邦昌回稟。
張邦昌吃了定心丸,也不再憂慮,每日裡煞有其事地繼續向全國發佈政令、赦令,彷彿城外沒有大軍圍城。
西門慶有等了幾日,眼見得趙不試、趙子崧、趙叔向三路人馬來得差不多,沒有再增兵了,就給城外諸將送去軍令,以楚國京畿、京東、京西宣撫司衙門的名義,命令這些軍隊都服從自己的號令,等待重新整編。
城外的十幾萬軍隊可是打著「反楚復宋」的旗號來逼宮的,怎麼可能服從西門慶這個楚國宣撫使的命令?
西門慶此舉,不過是故意挑逗城外諸軍。
果然,城外諸將大怒,紛紛回信怒罵西門慶,要西門慶立即開城投降,否則,就要打入城去,誅殺偽帝張邦昌和擁戴偽帝的西門慶這個逆黨。
西門慶接到回信後,又不急不忙地來到南薰門城樓上,要求與趙不試、趙子崧、趙叔向三人面見理論。
此時,趙不試還在河北鞏固勢力,只派遣了相州知府汪伯彥和北道總管趙野二人領兵前來逼宮。
趙子崧、趙叔向二人的勢力範圍遠離金國,不須防備金軍,是以傾巢而出,親自領兵來到了東京汴梁城下。
這三方勢力在張邦昌退位前,還算得是盟軍,都已宋朝忠臣自居。因此,西門慶要求與他們理論時,趙子崧、趙叔向,以及代表趙不試的北道總管趙野三人各自領兵來到了南薰門外。
見三人來到城外,遠遠地擺下軍陣,西門慶也直接帶領一支軍隊出城列陣,在兩軍陣前與三人相會。
一見面,西門慶就質問三人為何造反。
亡宋廢帝趙桓已經向大金國上表投降稱臣,從法理上而言,宋朝已經亡國,宋朝的土地和臣民都成為了大金國的一部分。
大金國再設立楚國為藩屬國,冊封張邦昌為楚國皇帝,讓他治理亡宋的故土和遺民,在法理上也毫無問題。
因此,張邦昌得到的皇權至少從法理和程序上是正大光明,傳承有序的,而不是哪個猢猻自封為王。
這就是為何各路許多官員靜觀其變,卻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張邦昌這個皇帝的緣故,也是趙子崧、趙叔向等人要逼迫張邦昌還政的原因。
西門慶說他們起兵造反,從法理而言的確可以如此認定。
趙子崧、趙叔向、趙野三人當然不會承認自己造反作亂,而是反駁西門慶,說天下民心歸趙,張邦昌理應順應天意民心,歸政於趙氏。
西門慶一臉不解地問,太上皇趙佶、廢帝趙桓和諸位皇子、皇孫都被金軍帶回金國去了,皇帝陛下應該歸政於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