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九章 趙桓的底氣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種師道自信的話語感染了皇帝趙桓,讓他心中也有了幾分底氣。趙桓神情複雜地說:「如今我朝已經與金國講和了。」
種師道初來乍到,也摸不清新皇帝趙桓的心意。大宋歷來重文抑武,身為武將的他也不敢輕易評斷此等國家大事。
於是,種師道對皇帝趙桓說道:「臣以軍旅之事效忠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
這意思是說,俺老種只是一個帶兵打仗的粗人,陛下讓俺打,俺就打,不讓俺打,俺就絕不亂動。至於兩國和談這種關係重大之事,自有陛下與宰執大臣們做主,不是俺這個武將可以參與的。
雖然種師道表現出了一種謙遜的姿態,但此時的他無疑就是皇帝趙桓眼中的救星。
這些日子,金國使者王汭在宋廷上交涉時十分強硬,這時候見種師道率領西軍趕來了,才收斂了許多囂張的姿態,對皇帝趙桓拜跪稍稍合乎禮儀。
皇帝趙桓笑著對種師道說道:「他因為害怕愛卿你才這樣。」
此時,皇帝趙桓第一次感覺自己的腰板也可以硬起來了。
當種師道離去時,趙桓回味著種師道方纔的話,覺得形勢並未那麼險惡,求和的心態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
隨後幾日,宋軍馬忠、折彥質等各路勤王軍隊陸續到達東京汴梁城外,聚集了二十餘萬軍隊。
宋金軍力對比開始朝著有利宋朝的方向傾斜,加之種師道打開了東京汴梁城的南門和西門,恢復了城市的交通,東京汴梁城內的民心也逐漸安定下來。
完顏宗望見宋軍的援軍陸續到達,就於正月二十四日給宋朝皇帝趙桓寫了一封表章,派使臣送入城中,希望兩國加快新國境線的劃定。完顏宗望此舉,當然是想要試探宋朝君臣政策是否有變。
皇帝趙桓面對金軍的試探,也派使臣回訪完顏宗望,給他帶去了大量的稀世珍寶,表示宋朝求和的誠意。
元月二十五日,鄜延軍張俊、環慶軍韓時中、涇原軍馬千等將率領的援軍又陸續到達京師,宋軍的軍力進一步增強。
元月二十七日,經過多日連續收刮後,朝廷湊到的金銀數目仍然遠遠不足。
皇帝趙桓便再下旨,命城中官員、百姓任何人都不可私藏黃金,須得全部上繳朝廷。
旨意上說,私留黃金者,以及知道別人私留而不舉報者,一旦發現全都處以重罪。為了安撫城中官民百姓,朝廷承諾在日後每兩黃金將還付二十貫錢,每兩白銀將還付一貫五百文錢。
此外,皇帝趙桓還批示如若能一次繳納金銀數量較大者,朝廷還將給其官職。
從這道旨意上來看,似乎大宋朝廷並未改變與金軍和談的國策,正在不遺餘力地籌集勞軍費用。然而,皇帝趙桓手上有兵後,心思已經悄然地從求和演變為求戰。收繳金銀的舉動或許更多的是在麻痺金軍的使臣和探子。
因為就在這一日,皇帝趙桓召集李綱、李邦彥、吳敏、種師道、姚平仲、折彥質等人來福寧殿見駕,與他們商討是否可以對金軍用兵。
種師道、姚平仲、折彥質等人都是各路勤王軍的將領,皇帝趙桓讓這麼多武將參會,聖意已經昭然若揭。
主戰派大臣李綱一看這架勢就來了勁,他對皇帝上奏說道:「金軍在城外虛張聲勢,實際上其兵不過六萬,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組成。
我們集結在城下的勤王之師已經達到了二十餘萬,是金軍的三倍多。
而且,金軍孤軍深入重地,猶如虎豹自投檻阱,我們不必和他們角一日之力,盡可用計戰勝金軍。
為今之計,不如扼守關津,斷絕金軍糧道,禁止金軍抄掠,分兵收復京城北面失陷的郡邑。若是金軍的游騎敢外出,就出兵攻擊他們,再用重兵逼近他們的大營下寨,堅壁不戰,就像周亞夫當年困七國之兵一樣。
等金軍糧盡力疲了,讓將士與金軍檄取誓書,金軍為了脫困必會歸還三鎮。
屆時我軍可縱其北歸,金軍北渡黃河時,我軍待其中渡而後擊,必定大勝。」
李綱這番話跟之前種師道所說的謀略相近,皇帝趙桓聽了之後深以為然,感覺戰勝金軍不是難事。
李綱見聖上贊同自己的見解,心中頗為自得,認為建功立業就在眼前,趁機向皇帝趙桓討要兵權。
李綱說道:「勤王之師漸集,兵家忌分,非節制歸一不能濟,願敕師道、平仲兩將聽臣節制。」
李綱的意思是讓種師道、姚平仲等將都聽他的指揮,由他掌握二十萬勤王軍的兵權。
在李綱看來,自己的這個請求合情合理。
李綱現在的職位是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所謂「親征行營使」就相當於皇帝在軍營中的代表,並且皇帝趙桓早就明言由他總攬守城事宜,「許便宜從事」。
再者說,尚書右丞是副宰相的文官職務,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傳統,由他來統領西軍勤王諸將最為合適。
然而,在皇帝趙桓的心目中,卻不是這麼看的。
要論領兵打仗,西軍名將種師道可比李綱強多了。種師道在邊庭與西夏軍交戰數十年,方才打下一個「老種經略相公」的名聲,李綱是一個以前從未上過戰場的讀書人,如何能與種師道相比?
說白了,李綱不過是機緣巧合,因為金軍圍城時沒有良將在京城中主持局面,才能夠從一個從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躍進到正二品的尚書右丞。
太常寺少卿是負責祭祀事宜的官員,當初讓李綱領兵守城,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如今要與金軍在城外交戰,當然需要精通兵法的將領指揮大軍。而這個人選,皇帝趙桓認為非種師道不可。
皇帝趙桓委婉地拒絕了李綱的提議,沒有讓他節制諸軍,而是在行營司之外,另建了一個宣撫司,任命種師道為宣撫使,以姚平仲為都統制。
隨後,皇帝趙桓下旨,升種師道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由他統領四方勤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