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八章 制衡郭藥師的高招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八百六十八章 制衡郭藥師的高招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駕崩後,夾山的遼國天祚帝殘部再次被金軍打敗,盧龍嶺的奚國蕭干勢力被宋軍殲滅,平州的張覺也兵敗被殺,曾經對大宋北方邊境安全有威脅的三股武裝勢力都煙消雲散。

 在出賣張覺人頭,為完顏宗望軍提供糧草後,宋、金兩國的關係看上去也趨於緩和。

 雖然金國還時不時的派遣使者到燕山府討要金國逃亡到宋朝的流民,燕山府也有人不斷的向北逃入金國,但在宋徽宗君臣眼中,金軍入侵燕山府的危險已經消失了。

 北方邊疆形勢暫時穩定後,大宋朝廷漸漸感到郭藥師的常勝軍成為了新的威脅。

 郭藥師的常勝軍軍力強盛,又佔據了燕山府周邊大片土地。

 郭藥師本人也是飛揚跋扈,不受上官王安中節制。

 朝中有人在宋徽宗面前將其稱為又一個安祿山,認為如任其發展,常勝軍早晚會成為宋朝邊境的心腹大患。

 為了解決郭藥師和常勝軍的問題,大宋朝廷首先對郭藥師採取了懷柔政策。

 在王安中殺死張覺之後,為了安撫郭藥師,宋徽宗以郭藥師屢立戰功為由,加封郭藥師為太尉,對常勝軍的錢糧賞賜也是一直不斷,欲以此防止常勝軍心生不滿。

 於此同時,宋徽宗聽了王黼、梁師成、高俅等人的讒言,認為太尉童貫在伐燕之戰中損兵折將,方才造成郭藥師的常勝軍在燕山府一支獨大。

 且太尉童貫與郭藥師關係莫逆,郭藥師對童貫以父輩相稱。正是童貫對郭藥師的縱容,才讓他目無朝廷,在燕山府橫行無忌。

 宋徽宗聽了王黼等人之言,將對郭藥師的不滿和贖回燕京的屈辱都怪責到太尉童貫的頭上,就讓人暗示童貫辭職致仕。

 童貫知道自己失寵了,就乖乖的上表請求辭去河北、河東路宣撫使的職務。

 宋徽宗立即准奏,解除了太尉童貫的實權。

 童貫致仕後,宋徽宗又任命另一個寵信的宦官譚稹接任河北、河東路宣撫使,讓他繼童貫之後成為主持大宋北方前線防務的主帥。

 宋徽宗將軍國大事都交給宦官,實在是荒唐透頂。

 童貫這個宦官好歹還在西夏邊境打了十多年的仗,打得西夏稱臣,得到西軍的擁護,算得上知兵。

 譚稹這個宦官卻沒有童貫的軍事才能和軍中威望,讓他主持大宋北方的防務,也只有宋徽宗這個輕佻荒唐的皇帝才能如此任性妄為。

 譚稹上任河東、河北宣撫使後,給宋徽宗上了一道折子,建議朝廷出錢糧在河東另創一支軍隊,用以節制燕山府的常勝軍。

 譚稹建議這支新組建的軍隊起名叫義勝軍,兵員五萬,駐紮在河東路北方邊境靠近燕山府的各處州縣及交通要衝,一方面用於制衡常勝軍,另一方面可以保衛邊境安全。

 朝廷很快批准了譚稹的建議,命由熟悉燕山附近山川地形的代州守將李嗣本和遼國降將耿守忠籌備軍隊。

 為了吸引北地漢兒中的精兵良將,朝廷在譚稹的要求下,特批義勝軍的糧餉供應兩倍於常勝軍。

 如此一來,待遇優厚的義勝軍不僅吸引了大量燕山附近的流民積極參軍,就連常勝軍內的不少兵士都偷偷跑來加入義勝軍。

 郭藥師對義勝軍的建立非常恐慌,特別是自己部隊軍士偷偷轉頭投奔義勝軍更讓他頭疼。

 郭藥師迫不得已,命所有士兵在臉上刺字,加上了常勝軍的標記,以此來防止他們逃跑加入義勝軍。

 結果,此事弄得常勝軍中人人抱怨,軍心不穩。

 對於宣撫使譚稹籌建制衡常勝軍的義勝軍,還故意提供兩倍糧餉的做法,常勝軍中以郭藥師為首的將領們都大為不滿。

 譚稹的這個舉措讓常勝軍諸將與朝廷愈加的離心離德了。

 並且,譚稹費盡心思組建的義勝軍,也沒有成為對大宋朝廷忠心耿耿的一支武裝。

 這支義勝軍本是宋朝為了牽制以遼東京道漢人、渤海人為核心,雜以南京道漢人組成的常勝軍,而特地招募的一支純粹的幽雲漢人軍隊。

 但是,正因為義勝軍都是燕雲漢人,卻又遭到了宋人的白眼。

 譚稹在河東招募了大約十萬餘人加入義勝軍,全部由朝廷出錢糧養著。

 然而,這麼多人要吃食,河東路的倉廩很快就不足,開始欠發義勝軍糧餉了。

 義勝軍的將士吃不飽飯,認為上了朝廷的當,都怒氣沖沖的罵娘。

 而這時河東路的宋軍吃的軍糧,皆是腐爛的陳米餘糧。

 這些宋軍軍士認為正是朝廷白養了那麼多義勝軍,才讓他們吃不上好糧食,同樣是怨氣沖天,遷怒於義勝軍。

 河東路宋軍與義勝軍在道路上相逢,就對義勝軍的軍士辱罵道:「你們這些鳥人都是番人,怎地敢吃朝廷的新糧?

 我堂堂大宋官軍,卻在吃陳米!難道我等漢人還不如你們這些鳥番人嗎?

 你們這些鳥番人等著,老爺們早晚殺光了你們!」

 義勝軍的將士們遭到大宋官軍的辱罵和威脅後,心生恐懼,與宋軍就此疏離了。

 同時,義勝軍的將士也發現宋人並未將他們這些燕雲漢人真正的視作自己人,而是當作了與契丹人一樣的北地蠻夷,以「番人」對他們進行蔑稱。

 河東路宋軍官兵當面以「番人」來辱罵燕雲漢人,可見大宋朝野,人人都視其為「非我族類」。

 既然無法在宋人那裡得到認同,義勝軍的將士也就不對宋朝抱有甚麼希望了。

 繼張覺被殺之後,燕雲漢人因為宋軍的歧視再次受到傷害,許多人心生二心,再難有效忠宋朝的決心了。

 譚稹的這一番自作聰明,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不僅沒有制衡住常勝軍,反倒是讓常勝軍和義勝軍這兩支軍隊都對朝廷心生抱怨。

 大宋朝又給自己埋下了一個敗亡的禍根。

 實際上,宋軍北上伐遼收復燕地時,就不得燕地漢人之心,沒有多少燕人前來迎接宋軍。

 至於金軍攻下燕地,將其割讓與宋朝之後,燕京城百姓夾道歡迎宋軍之舉,不過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為的假象而已。

 宋朝收回燕地後,針對北地的一系列施政不僅未能安撫民心,反讓他們對大宋這個外來的統治者更為厭惡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