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 松亭關分兵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八百三十五章 松亭關分兵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逼降燕京城後,金軍的紀律嚴明讓燕京城中的百姓大開眼界。

 與不久前在燕京城裡執行大屠殺政策,燒殺搶掠、奸**女,無惡不作的宋軍相比,金軍完全稱得上是威武文明之師。

 燕京城中的各族百姓驚喜的發現,原來席捲遼國的女真人也不是青面獠牙的怪物,他們的首領也算得是識文斷字的文明人,對城中百姓竟然是出奇的友好。

 兩相比較之下,從遼國宰相左企弓以降的文武百官,城中各族大戶,直至黎民百姓,都對金軍大生好感。

 如果讓他們選擇,是願意讓北方的金國統治,還是讓南方的宋國統治,毫無疑問絕大部分燕京人會選擇金國。

 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還授予遼國宰相左企弓以太傅、中書令之職,讓他管理漢人事務。

 遼金兩國都是沿襲唐制,中書令位在宰相之上,實際行使宰相之權。由此可見,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對遼國的降臣是多麼的優待和信任。

 在完顏阿骨打的這種安撫政策下,投降的遼國百官和軍民怎能不向他歸心?

 左企弓等遼國降臣接受金國授予的官職後,立即各展其能,幫助金軍招降燕地尚未降伏的各州縣。

 在金軍招降燕地各州時,蕭干、耶律大石也正在景州石門鎮等待著各路軍馬的到來。

 四軍大王蕭干撤離燕京城之前,已經向檀州、薊州、景州、平州、營州等各州守將發出了密令,讓他們率領各州主力前來景州會和,為蕭太后護駕。

 得知金軍入關,太后北狩之後,對於燕地各州的守將而言,何去何從,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檀州城中的晁蓋、吳用和董平幾人先收到了蕭干的密令,正在整裝待發時,又得到了金軍進入燕京城,正在招降納叛的情報。

 很快,左企弓派人送來了金軍的招降書。

 晁蓋、吳用和董平幾人坐在一起,秘密地商議起來。

 「托塔天王」晁蓋一向是沒有多少主意,全賴吳用為他出謀劃策。哪怕是上次吳用最終決定出賣公孫勝兄弟,晁蓋最終還是選擇了聽從吳用之計。

 「雙槍將」董平則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認為與遼人、金人都無義氣可講,哪一家對自己幾兄弟好,自己就投靠哪一家。

 所以,最終二人還是要聽軍師吳用怎麼說。

 吳用對晁蓋和董平二人分析,如今燕京地區局勢複雜,有宋、金、遼三股勢力。

 宋朝勢力與自己幾兄弟仇怨最深,如今梁山兄弟還是大宋朝廷通緝的反賊要犯。

 即使前去投靠宋軍,那鳥皇帝下旨赦免了自己幾兄弟的罪責。但從前得罪的那些朝廷重臣,一定也會暗中對自己幾兄弟下手。

 因此,絕對不能投宋。

 聽聞宋金兩國有盟約,會將燕地割讓給宋國。若是如此,這燕地可不能久留。

 至於金國,也不能投靠。因為遼國燕京城裡的漢臣都投降了金國,如今受到金國皇帝的重用。

 這些漢臣,許多都是燕地世家大族,他們與李處溫家族可是盤根錯節,休戚與共的關係。

 自己幾兄弟出賣李處溫,害得他全家被蕭干抄斬,暗中不知得罪了多少漢人大臣。

 所以,此時以一州之地去投,在金國內的地位必然不如那些漢臣。將來只恐也會面臨他們的報復暗算,在金國難以立足。

 為今之計,還是得跟著四軍大王蕭干走,贏得蕭干的信任,在遼軍中逐步掌握更大的權力。

 日後兵多將廣,對幾方勢力都有一定影響力時,再觀望形勢,做進一步打算不遲。

 「智多星」吳用這番老謀深算的話,讓晁蓋與董平大為歎服。二人決定依計而行,連夜領兵前去景州投奔四軍大王蕭干。

 在晁蓋等人做出決斷,帶領檀州軍去與蕭干會軍時,其它各州的守將也做出了自己的抉擇。

 蕭干在石門鎮等來了檀州軍、景州軍,卻驚聞薊州守將向金軍投降了。

 緊接著,是坐擁平、營等州的張覺派人給蕭太后的軍馬送來了糧草,但是並未領兵前來會合。

 擔任遼興軍節度副使,實際行使節度使職權的張覺雖還未公開投降金軍,但已經表現出首鼠兩端的傾向。

 張覺的使者給蕭太后、蕭干和耶律大石等帶來情報,說薊州投降後,金軍正在向燕地東部進軍,太后留在景州有被金軍追擊的危險,須得盡快離開。

 蕭干知道張覺已經有了異心,也就不再等待,與耶律大石一起保護著蕭太后連夜撤離北上,走到了盧龍嶺上的松亭關。

 遼軍到達松亭關後,軍中關於下一步去向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契丹人耶律大石主張西去夾山,投歸天祚帝耶律延禧。

 蕭干認為天祚帝昏瞶,不是可以輔佐的君主。遼國落得今日的下場,都是天祚帝胡作非為的結果。因此,他不會再去投靠天祚帝。

 況且,蕭乾等人擁戴耶律淳為帝,將天祚帝貶為湘陰王。此去投靠他,只怕諸將都會遭到他的報復。

 蕭干對耶律大石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蕭干決定領軍向東回到奚族的聚居地,召集奚族的力量做反攻復國的準備。

 宋金兩國的海上之盟約定將燕京地區交給宋國,這一點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在拒絕遼國做藩屬國時,已經多次言明。

 因此,蕭太后、蕭干、耶律大石等遼國高層都知道燕京地區將來很有可能會落到宋軍的手中。

 蕭干之意,就是全軍留在盧龍嶺耐心等待。等到金軍撤走,宋軍接管燕京城後,再全軍出擊,打敗無能的宋軍,收復燕京地區。

 應該說,遼軍與宋軍多次交手後,對於宋軍的戰鬥力已經是瞭若指掌。蕭幹此計,成功的機會還是挺大的。

 遼軍對於燕地的熟悉遠甚於宋軍。只要金軍撤走,遼軍何懼那無能的宋軍。

 然而,耶律大石卻對蕭干的提議持反對意見,他堅持要西去投靠那個躲藏在夾山之中的天祚帝耶律延禧。

 耶律大石此舉,卻是從政治上考慮的。

 如今,軍中已經以四軍大王蕭干為尊,蕭太后也是奚族人。如果全軍向東去往奚人的領地裡,顯然所有的權力都會被身為奚王的蕭干掌握。

 即使蕭干能夠收復燕地,重建遼國。可是,那時的遼國還是契丹人的遼國麼?

 只怕,已經是奚人的遼國,契丹人也只能聽命於奚人了吧!

 耶律大石身為契丹人宗室貴族,首先考慮的還是契丹人的利益。

 軍中的兩個主將爭執不下,但也不願因此而發生內訌,只得無奈地分兵,按照各自的打算行事。

 於是,遼軍在松亭關列陣相距而分,契丹兵選擇站到了耶律大石一方,而奚、漢、渤海軍則都選擇站到了蕭干的一方。

 數萬遼軍分作兩軍,在松亭關灑淚而別,踏上了各自不同的命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