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 前倨後恭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七百九十六章 前倨後恭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從白溝驛撤軍雄州的這一場戰役,宋軍傷亡慘重,沿途幾十里死屍堆積橫陳不計其數,乃至莫州、霸州境內都隨處可見宋軍的屍首倒臥在路邊原野上。

 十萬大軍的糧草、輜重、兵刃甲冑也都丟在了路上,被遼軍全部繳獲。

 更讓太尉童貫和麾下西軍羞愧難當的是,蕭干與耶律大石利用繳獲的糧草輜重,竟然就在雄州城外紮下了營盤,擺出一副要攻打雄州,生擒宋軍最高統帥童貫的姿態。

 天光大亮後,耶律大石就派遣了一隊嗓門大的軍士來到雄州城下辱罵宋軍背信棄義,要太尉童貫、都統制種師道等人獻城投降,割讓土地,以此向遼國賠禮道歉。

 蕭干與耶律大石之所以如此強勢,並非真的要殺入宋國攻城掠地,而是要趁著時機於已有利,逼迫太尉童貫與自己重新簽訂和平協議。

 遼國燕京如今是被北方的金軍與南方的宋軍包圍,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

 縱然宋軍戰力不強,遼軍也沒有餘力攻佔宋國的土地。因為遼軍最大的敵人乃是北方的金軍,燕京遼軍的實力無法支撐兩線作戰。

 打怕宋軍,穩住宋國,全力以赴抵抗金軍,才是蕭干與耶律大石的真實戰略佈局。

 然而,十萬大軍被殺得分崩離析,如今城中只有一兩萬敗兵的太尉童貫和他的幕僚們卻是揣摩不透遼軍真意。

 見識了遼軍強大戰力的太尉童貫再不敢與遼軍正面交鋒。

 哪怕城外遼軍的辱罵聲讓楊可世等悍將暴跳如雷,童貫也嚴禁他們再領兵出戰。

 被困在雄州城中,擔心遼軍攻城的太尉童貫和宣撫司衙門的幕僚們,此刻突然好羨慕朝廷任命的河東、河北宣撫副使蔡攸。

 蔡攸是宰相蔡京的兒子,是道君皇帝身邊新得寵的重臣,道君皇帝有意將他培養成將來的宰輔大臣。

 此番大軍伐遼,道君皇帝任命寵信的蔡攸為河東、河北宣撫副使,在軍中擔任監軍之職,實際上是要平衡太尉童貫的權柄。

 可是蔡攸是個從未上過陣的文人,哪裡敢像童太尉這樣親臨前線指揮大軍。

 蔡攸磨磨蹭蹭地從東京汴梁城走到北京大名府後,就留在了妹夫梁中書那裡,美其名曰為大軍主持後勤保障,再不肯北上邊關。

 如今整個宣撫司衙門被遼軍包圍在雄州,只有蔡攸那廝好命,還在北京大名府裡夜夜笙歌,風流快活。

 蔡攸那廝當官當得這麼灑脫,不僅是因為他是權傾朝野的宰相蔡京的兒子,更是因為他風流成性,與道君皇帝趙佶是性情志趣相投的好友。

 蔡攸之所以出任這個職位,是因為道君皇帝認為此次伐遼十拿九穩,就任命他為河東、河北宣撫副使,讓他隨軍去燕地撿軍功。

 蔡攸進宮面見道君皇帝時,皇帝問他收復燕地後需要甚麼賞賜。蔡攸那廝竟然色膽包天,用手指著正在服侍道君皇帝的兩個妃子,說得勝之後希望皇帝將這兩個美人賞賜給他。

 道君皇帝趙佶聽了蔡攸之言,竟然不怒反喜,欣然答應了蔡攸的要求。

 由此可見,這君臣二人是如何的荒唐,但也表明了道君皇帝趙佶與蔡攸是多麼的臭味相投,惺惺相惜。

 宣撫副使背景深、靠山強,可以在後方抱著美人參戰,雄州城裡的宣撫司衙門裡,太尉童貫和他的幕僚們卻只能想辦法自救了。

 此時他們想起,在雄州城中還有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遼國天錫皇帝耶律淳派來的和談使臣王介儒。

 既然在戰場上打不過,那就談唄!

 遼使王介儒是跟著宋使馬擴一起,在白溝驛之戰前回到雄州城的。

 在出使雄州城的途中,王介儒也曾帶著馬擴先後拜見了軍中大將蕭干與耶律大石。

 那時兩軍尚未交戰,蕭干與耶律大石在責備宋國背盟的無義之舉時,也向馬擴表達了希望恢復兩國結盟之誼,罷戰休兵的意圖。

 所以,遼軍統帥蕭干與耶律大石是知曉王介儒正在雄州城中的。

 童貫可以通過遼國使臣王介儒向遼軍轉達善意,以免遼軍攻城。

 宋軍敗退入雄州時,人叫馬嘶,滿城都鬧哄哄的,自然也驚動了驛館裡的遼使王介儒。

 王介儒便向陪同自己的馬擴詢問,城中這些兵從何而來,是否是從白溝驛前線撤退回來的。

 馬擴怎好說宋軍敗退,他就欺瞞王介儒說,城中新來的這些軍隊,是朝廷從陝西六路新調集過來的援兵。

 馬擴在竭盡全力維護大宋朝廷的顏面,可是王介儒卻是將信將疑。

 宋軍的援軍如此喧鬧,軍紀竟然如此之差麼?

 城中喧鬧了半日,讓王介儒察覺到了一絲異常。

 次日,大宋河北、河東宣撫使童貫竟然就派遣了幾個幕僚拿著金玉茶器等禮物到驛館來見王介儒,對王介儒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前幾日剛到雄州城時,宣撫司衙門裡的人在遼使王介儒面前何等神氣,面對王介儒的據理力爭,太尉童貫也只是冷冷地表示大宋必須收回燕京城。

 如今宋軍打了敗仗,在童貫的授意下,趙良嗣、馬擴等人都來見王介儒,表示童太尉仔細斟酌了他的進言,深為認同,還是想維持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避免兩國大戰,禍及百姓。

 趙良嗣又對王介儒說,童太尉已經將前線的情況和大遼和平的誠意上報了朝廷,希望朝廷還是遵守原來的《澶淵之盟》,與遼國保持世代交好。只是文書往來耗費時日,未得到朝廷的回復前,太尉也不好退兵。

 為了避免宋遼兩軍發生誤會,趙良嗣請王介儒給遼軍主將蕭干與耶律大石去信,說明童太尉有誠意促成兩國恢復舊誼,請蕭大王與大石林牙少安毋躁,避免兩軍刀兵相向,大傷和氣。

 王介儒也不是蠢笨之人,宋人前倨後恭,已經讓他心頭明白,定然是蕭大王與大石林牙在戰場上獲勝,宋軍吃了遼軍的苦頭,方才願意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兩國之間,終究要憑借實力說話呀!

 王介儒雖知其中有詐,但促成兩國之間的和平,也是皇帝耶律淳安排他出使的目的。因此王介儒還是按照趙良嗣等人的請求,給遼軍寫了一封信,表示宋軍不希望兩國衝突擴大。

 童貫拿到王介儒的信,立即派人送出城去,交給了圍困雄州城的遼軍主帥蕭干與耶律大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