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穿越者當如是也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七百四十一章 穿越者當如是也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西門慶對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印象最深的就是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昭陵北面北司馬門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

 這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六尺二寸、高約五尺二寸、厚約一尺、重約五千斤。即使是天生神力的魯智深、武松、陶宗旺、晁蓋等人,只怕也難搬動這六塊石刻。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堪稱是珍貴的唐代石刻藝術珍品。

 石刻上的六駿據說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征戰天下時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

 為了紀念這六匹伴隨自己打天下的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兩兄弟,用浮雕描繪了這六匹戰馬列置於自己的陵前。

 西門慶在穿越之前,曾經去西安遊玩,在碑林博物館見到過「昭陵六駿」中的四匹馬。另有兩匹在民國時期就被人盜走,賣給國外的文物商人,後來被收藏於美國的博物館中。

 在封建王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雖經千年的兵荒馬亂,昭陵依然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至少「昭陵六駿」一直完好無損地保存到了清末民初。

 到了民國初年,不爭氣的後人為了盜賣「昭陵六駿」石刻,將這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切割成小塊,以便運輸,對石刻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

 所以,西門慶前世穿越前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見到的,只是四塊殘缺不全的石刻,不免留下了許多遺憾。

 如今,「昭陵六駿」卻完美無缺地呈現在西門慶眼前。

 北司馬門裡的這六塊石刻,每邊三塊,皆背靠後簷牆而立。在每塊石刻的上角有唐朝著名楷書書法家歐陽詢手書的太宗自撰的馬贊詩,石刻基座上也另有唐朝著名隸書書法家殷仲容的隸書說明刻於座上。

 西門慶等人駐足在「昭陵六駿」的石刻前,逐一欣賞著六匹神駿的馬匹,看著唐太宗李世民為自己的愛馬所寫的馬贊詩,以及這六匹駿馬的故事。

 在六個石刻中,有人物的「颯露紫」最為獨特,吸引了西門慶等人的目光。

 這副「颯露紫」石刻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表彰麾下猛將丘行恭的功績,詔令鐫刻丘行恭拔箭石雕,立於昭陵闕前,以昭示後世。

 關於丘行恭為唐太宗的愛馬拔箭,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武德四年,丘行恭跟隨唐太宗李世民討伐王世充,與王世充軍在邙山決戰。

 戰前,丘行恭隨唐太宗李世民試探敵軍虛實,帶領數十名騎兵衝進敵陣,勢不可擋,殺傷很多敵軍。

 不久,因長堤所阻,唐太宗李世民和眾騎兵走散,惟有丘行恭跟隨在李世民身邊。

 就在那時,王世充軍的一群騎兵追上來,亂箭齊發,流箭射中了唐太宗的戰馬「颯露紫」。

 危急石刻,丘行恭調轉馬頭返回,射擊追趕的敵軍,箭無虛發,射殺了幾名敵軍,剩下的敵軍也不敢向前。

 於是,丘行恭下馬將唐太宗李世民的戰馬所中之箭拔出,然後把自己的戰馬讓給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在馬前步行。

 丘行恭手執長刀,大聲呼喊,威震敵陣,並一連斬殺數名敵軍,保護唐太宗李世民突出重圍,返回了唐軍大營。

 最終,唐軍在李世民的率領下大敗王世充軍,攻佔了洛陽城和河南地區。

 除了「颯露紫」,其餘五匹駿馬也均是唐太宗李世民征討敵人所騎之馬。

 「青騅」蒼白雜色,為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什伐赤」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南敗竇建德時的坐騎。

 在平定王世充、擊敗來援的竇建德之戰中,唐太宗李世民先後戰死了三匹戰馬,由此可知當時戰況的激烈。

 其餘的三匹駿馬中,「特勒驃」為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白蹄烏」為唐太宗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

 「拳毛騧」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自這場戰爭後,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

 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駿」石刻,既是為了紀念他的六匹愛馬,更是為了宣揚李世民征戰四方,為大唐平定天下的豐功偉績。

 戰死了六匹坐騎駿馬,李世民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有多少次出生入死由此可見一斑。其武功之盛,當稱得上馬上天子。

 焦挺、岳飛等人看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駿」,都為李世民的英勇善戰唏噓不已。

 在北司馬門內,「昭陵六駿」旁邊,還立有唐朝時周邊十一個國家,十四位君長的石刻像。

 這些石像中,有突厥頡利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咄苾;

 突厥突利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什缽苾;

 突厥乙彌泥孰候利苾可汗、右武衛大將軍阿史那李思摩;

 突厥都布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

 薛延陀真珠毘伽可汗;

 吐番贊普松贊干布;

 新羅樂浪郡王金貞德;

 吐谷渾烏地也拔勒豆可汗、河源郡王慕容諾曷缽;

 龜茲王訶黎布失畢;

 于闐王伏誾信;

 焉耆王龍突騎支;

 高昌王、左武衛將軍曲智盛;

 林邑王范頭黎;

 天竺婆羅門帝那伏帝國王阿羅那順。

 這些石像刻立於高宗初年,十四人皆是唐太宗貞觀年間大唐擒伏歸化的諸蕃君長,是以讓他們侍立在唐太宗的陵墓前。

 「四海一家,愛之如一」是初唐統治者處理民族事務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繼承了父親李淵「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和解政策,摒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歧視認識,胸懷若谷納天下,與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接下了不解之緣。

 昭陵這十四國君長石刻像便是這一史實的真實寫照。

 石像中的十四位君長中有通好大唐的、歸順大唐的、也有被大唐打敗後活捉的。但這十四人都沒有被殺,而且大唐還將他們封官送還,讓他們繼續統治自己的民族。

 這些石像,向世人述說了大唐曾經的強盛和自信。

 西門慶看了這些石像後,心中也是激盪不已。

 西門慶在心中已經定下了目標,要成為第二個唐太宗李世民,完成和超越李世民當年的文治武功。

 大丈夫,當如是也!穿越者,更當如是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