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誤國的鳥皇帝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by 木木三大少
2019-10-25 20:23
西門慶與焦挺、湯隆二位兄弟帶著手下侍衛下了船,見天色還早,就先從碼頭走到大相國寺,去那著名的「燒豬院」吃了一頓和尚賣的燒豬肉,方才返回第二甜水巷,又去那高陽正店落腳住宿。
這東京汴梁城裡酒樓正店不少,西門慶等人之所以還是選擇高陽正店,實是湯隆之意。那廝上次在高陽正店裡與一個煞是豐滿的女娘幾番巫山雲雨,至今念念不忘。湯隆一入東京汴梁城就嚷嚷著高陽正店乃是東京城最好的正店,店裡的甚麼「流霞酒」、「清風酒」讓他惦記了許久。其實那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到了高陽正店,湯隆那廝果然在陪酒的眾多香艷女娘中尋到了那位豐滿異常的女娘,樂得臉上的每一粒麻子都跳動不已。對於湯隆這廝的審美趣味,西門慶只能拍了拍他的後背,無聲地表示欽佩。
在高陽正店休憩一夜後,西門慶與焦挺、湯隆帶著給徐寧一家老小的禮物去班門裡徐寧家登門拜訪。徐寧見到自己的舅表弟湯隆與結拜兄弟西門慶來訪,雖然日前收到過書信,但還是喜出望外,急在家備下家宴,為西門慶、湯隆和焦挺接風。
眾人吃了幾杯酒,徐寧對西門慶說,多虧當初西門慶勸他不要跟著童貫去邊關立功,這兩年朝廷在西北與夏國反覆拉鋸,各有勝負,有幾個金槍班出身,隨童貫去邊關博功名的同僚已經戰死沙場,留下孤兒寡母,好不淒涼。不是西門慶當日的勸阻,只怕自己也埋骨於西北黃沙。
西門慶心道,宋夏之間真是打的糊塗仗,除了勞民傷財,徒耗人命,又有何益?
要深究起來,西夏之禍事本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君臣對黨項族措置不當造成的。
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黨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內遷至慶州。
安史之亂起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遠遷至更偏遠荒僻的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
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範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廣大地區皆成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由此可知黨項羌世代居住的夏、綏、宥、銀四州地區本非漢人聚居區,而是匈奴人的故地,拓跋氏黨項羌並未曾侵佔漢人一分土地,也未對中原漢人有任何敵對行為。
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
經過兩百多年和平建設,平夏地區非常富饒,以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平夏地區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量可達一萬五千斛左右,因此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實力逐步膨脹起來。
不過雖然黨項族實力大增,已有立國之基,但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並不大,無非是甘願當一方諸侯。且李氏一族世代受中原文化影響,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漢化傾向。當時的夏、綏、宥、銀四州,城外的黨項族人雖然還著民族服裝,但城內的李氏一族等官員都是著漢服,學漢文,實與中原漢人同心。
北宋建國後,李氏一族就攜夏、綏、宥、銀四州內附,對宋朝可謂忠心無過。嚴格地說,自唐朝滅亡之後,夏、綏、宥、銀四州本非中原王朝所有,是黨項李氏帶著這四州重歸中原王朝版圖。
正因夏州統治者「世篤忠貞,雖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所以宋太祖在中原地區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較好地處理了民族關係。
可是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台後,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契丹連吃敗仗,為了找回顏面,就將拓土開疆的目標對準了對大宋盡心效忠的黨項一族。
趙光義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召集到京城,授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對其昆弟夏州蕃落指揮使李克信等一十二人,一一加官晉爵。同時趙光義賞賜李氏諸人府第於汴京,讓他們永遠離開夏州。
事情做到這一步,傻子都知道宋太宗趙光義是想借此將割據三百年的夏州李氏地方政權,和平地加以取消。
然而宋太宗採用陰謀詭計取消夏州地方政權的這一做法,顯然是錯誤的。
首先,這種做法,與宋太祖趙匡胤所制定的對待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既定方針——「因其酋豪,許之世襲」相矛盾,既然允許其世襲,怎麼可以又隨意加以取消呢?這分明是告知依附大宋的少數民族,大宋統治者是言而無信之人,並不值得效忠。
其次,夏州統治者黨項李氏自唐朝起就「世有戰功」,不僅從未有負過中原王朝,且曾屢次出兵幫助朝廷平難,更加無負於新建立的大宋。在此情況下,趙宋統治者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取消其統治呢?這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志向不凡,他深知一旦入京就是自投羅網,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
李繼遷因此藉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發誓要恢復祖宗基業、重建夏州地方政權。綿延近百年,死傷無數的宋夏戰爭也由此開端。
由此可見,宋夏之間的戰爭完全是宋太宗趙光義背信棄義的錯誤行為引發的。它激化了民族矛盾,打斷了黨項族貴族的漢化進程,逼使黨項族叛宋自立。從此,北宋西北邊防歲無寧日,白白拋灑了多少好男兒的熱血。
宋朝連年征戰造成的積貧積弱,以及失去西北馬源地,純屬趙光義那鳥皇帝自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