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分歧
大明閒人 by 大篷車
2019-10-24 22:12
「什麼?!」京城,乾清殿裡,弘治皇帝聽著報來的消息,手一抖,硃筆頓時滴下老大一滴朱墨,將一份奏章污了。隨後失態的起身,一把奪過老太監杜甫手中的奏章,仔細看了起來。
快速的瀏覽了一遍後,弘治白皙的面龐上急遽的升起一抹潮紅,猛地抬起頭來,眼中放出駭人的光芒。那份奏折被他死死的捏著,用力之大,連骨節都泛著一種青白之色。
「……欽差副使蘇默,擅自攻擊蒙古二王子濟農……堆塔爾河畔大破之,濟農孤身而走……達延汗怒而發兵,並遣使來朝問責……」
他來回的在大殿上踱著,嘴中低聲喃喃念叨著,眼中神色變幻,似喜似怒,不一而絕。
老太監杜甫彎腰低頭,垂手恭立著退到一邊,面上不見絲毫波動,心中卻是不由暗暗歎息一聲。
他伴駕十餘年,最是瞭解這位主子的心思。如今看似好像是憤怒不已,實則心裡不定怎麼開心呢。
蒙古屢屢犯邊,年年燒殺搶掠,大明苦其已久。然而每每出擊,要麼是無功而返,要麼就是被打的狼狽而回,只能依仗邊關的城高牆厚死守不出。
可以說,自土木堡之後,大明對蒙古的戰鬥,幾乎就沒有一場勝利過。堂堂天朝上國,委實是大失臉面。
好在朝中幾位閣老巧妙設計,暗中提前在草原佈局,不單單以朵顏三衛予以掣肘,還暗裡支持國師亦思馬因,以及更遠的瓦刺部無數金銀錢糧,這才表面上維持住了平衡。
弘治帝雄才大略,從先帝手中接過這個爛盤子後,勵精圖治,勤修德政,看似一心撲在國內吏治民生之上,實乃一代仁君。但杜甫卻知道,這位帝王其實無時無刻不想著雪那土木堡之恥。只不過自家軍隊不爭氣,國力又空虛疲弱,那想法終歸只能是想法,不得不深藏心底,不敢露出半分。
這次蘇默身在關外,卻忽然爆出這麼一樁大勝,弘治皇帝看似惱火,實則卻是喜不自勝。只看陛下那忍不住一挑一挑的眉毛,便可窺見一斑了。
「這不曉事的東西,簡直胡鬧!罔負朕對他的栽培愛護,哼,堂堂一個大明才子,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嗎?這打架都打到人家家裡去了,真真是失禮之至!」
果然,弘治帝來回踱了幾步後,忽然忿忿的將手中奏折往御案上一摔,惱怒的叱罵起來。與此同時,目光還不斷的瞥向杜甫和一旁的起居舍人。
那起居舍人不覺,仍是埋頭記錄,奮筆疾書,將皇帝的言行真實的記錄下來。
杜甫卻是再明白不過,這你喵的哪裡是叱責?分明就是偏袒嘛。聽聽這說的,原本是一件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事故,生生被弘治帝說的如同小孩子頑皮打架了。陛下這歪樓功夫,也是沒誰了。
「是,陛下說的是。這小蘇大人號稱才子,可偏偏這些個才子大抵都是疏狂性子,跟人爭吵相鬥從來只顧什麼經義聖言,不免就忽視了禮數。呵呵,不過小蘇大人終究不過才十六,有陛下這般英明仁愛之主的教導,成為我大明棟樑,不日可期啊。」
好吧,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什麼主子什麼奴才,不外如是了。杜甫這也是一點節操不要了,弘治帝把蘇默的擅起邊釁說成小孩子頑皮打架,他就敢更進一步,直接成了爭吵相鬥,這真真是沒有最無恥,只有更無恥啊。不過話說回來了,太監有過下限嗎?人家下面原本就沒有東西好伐。
聽著杜甫這般不要臉的捧哏,弘治帝眼中閃過一抹笑意,但是面上卻冷冷的哼了一聲,怒道:「這混賬東西,朕看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十六歲了,還算小嗎?朕十六歲時……罷了,傳內閣劉健、李東陽、謝遷入宮見朕,這事兒終要拿出個應對來。」
杜甫恭聲應是,轉身往外傳旨去了。心中卻暗暗歎息,這便是簡在帝心了吧。皇帝竟然拿自己出來和他比較,便是皇子龍孫也不曾有過的事兒吧。這分明是將那小子當做自家晚輩看待的待遇啊。
這麼想著,心中暗暗打定主意,日後再對上那蘇訥言,一定要小心說話才是。
內閣本就在皇城內辦公,離著乾清殿並不太遠。旨意傳達下去後,不過兩刻功夫,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便到了。
入得偏殿,三人躬身施禮參見。弘治帝溫和的笑著扶起,命人擺上錦凳軟墊,又使人奉上熱茶。待到三人謝過,將熱茶飲了,這才開始說起正事來。
「都看看吧,這事兒要如何應對?」弘治帝坐在錦榻上,示意將奏折給三位閣老,杜甫便弓著腰,快步上前取了先前那份奏章,恭敬的先遞給劉健。
劉健面色不動,沉穩的打開奏章瀏覽了一遍,隨後將奏章轉給李東陽。
一般的奏章都會先送遞內閣,由內閣審閱挑選後,才會將需要的挑選出來呈送御前,並將意見單獨謄寫後貼與奏折上。
然後皇帝審閱後,則用硃筆批注,然後送與司禮監覆核後轉回內閣,方可形成正式文件傳達執行。這便是所謂的票擬批紅了。
但從大明中後期,隨著太監的權勢越來越大,不但原本由內閣票擬後的褶子,在呈送皇帝前要先再過一遍司禮監檢閱,甚至有許多褶子會越過內閣,直接先送達司禮監。這讓內閣的文官集團憤怒的同時,不得不也另出機杼,紛紛建立自己獨有的消息通道。
所以,這份奏折,劉健等人其實也已經看過了。此時皇帝發下來後,劉健並無什麼波動。只不過他一向以沉穩著稱,這般波瀾不驚的樣子,倒也沒讓弘治帝多想。
看著奏折又由李東陽轉給了謝遷,弘治帝端起茶盞輕輕啜了一口後,溫和的道:「三位閣老於此事怎麼看?」
劉健三人互相對視了一眼,隨即又各自別過。因著這個消息,在內閣裡三人就曾有過一次爭論。確切的說,爭論主要是發生在劉健和謝遷之間。而李東陽則保持沉默,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此時聽皇帝又再問起,劉健沉穩老成,尚在沉吟斟酌,謝遷卻是忍不住,昂然而起拱手道:「陛下,臣以為此奏章直接駁回便可,完全不需任何猶豫。」
弘治帝哦了一聲,饒有趣味的看了看沉默的劉健和李東陽,這才笑著道:「謝卿有何道理,不妨說來聽聽。」
謝遷負手而立,昂然道:「此奏章所奏之事,全是蒙古一面之詞,其中關節殊難為辯,此其一也;蘇默其人,無論其自身如何,但終歸乃我大明使臣,代表的乃是我大明朝廷、大明君王。或罪或拿,亦當由我大明天子決斷,豈容異族置喙?此其二也;再三,即便此奏章所言屬實,但此刻蒙古正有求我朝,主動在我,正是乘時壓制良機。達延所謂要斬殺蘇默,問責我朝,實則不過是試探之舉。一旦真要任他恣意,必使其野心膨脹。如此一來,數年來辛苦佈局、靡費無數,將盡化烏有。故,臣以為,此時正當以強絕姿態示之,絕不可有半分妥協放縱!望陛下深思之。」說罷,再施一禮,甩袖坐下。
弘治帝微笑點頭,卻是不置可否,只轉頭看向劉健、李東陽二人道:「謝卿之言,兩位卿家以為如何?」
劉健歎口氣,起身拱手道:「陛下,於喬所言怕不有理。然則外交無小事,事涉兩國態勢,當慎之再慎,任何細節都要周而全之方為上策。老臣以為,任其所奏固然不可,但如於喬所言般斷然而拒已有不當。」
謝遷聽的大怒,便要站起身來反駁。弘治帝卻笑著擺擺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謝遷只得鼓著腮幫子悻悻坐下。弘治帝對劉健笑道:「劉愛卿,這左也是你右也是你、模稜兩可,這可不是你的風格啊。朕向聞劉公斷、李公謀、謝公尤侃侃之說。如今謝卿之侃侃朕已聽過,你這劉公斷卻究竟是如何斷呢?」
弘治帝這一打趣,劉健三人俱皆大慚,連忙起身謙遜。弘治帝卻不肯放過,望定劉健笑而不語。
劉健慨然道:「臣的意思,當先好言安撫達延,明確表明我方態度。不包庇、不放縱,但卻必須由我方主導,親自查明此事原委後,由雙方協商解決。任何一方均不可恣意妄為,否則以單方毀約論。由此引發一切後果,皆有毀約方承擔,莫為言之不預!」
弘治帝目光一閃,深深看了他一眼,點點頭沒說話,眼底卻不由閃過一抹失望。這個老臣子確實穩重老成,但卻未免稍顯軟弱。按照劉健所言,固然是最周全的法子,既不會墜了大明的臉面,卻又能最大限度的維護住雙方的盟約。但蒙古狼子野心,又豈會這般老實聽話?
如今蘇默正在對方地盤上,要想尋個理由先殺了蘇默,大明又能如何?終不成真的為此開戰吧。說到底,劉健的法子,不過是掩耳盜鈴,實則是扔出蘇默當犧牲品以安撫達延罷了。無非是這樣一來,最終變成了兩國扯皮,於大明臉面上好看些而已。
實話說,蘇默的死活,弘治帝並不是真的那麼看重。但他只是覺得憋屈不甘,是以略作沉吟後,便又將目光看向李東陽,眼中滿是期寄期盼之色。
李東陽微微一笑,起身施禮後,方才不緊不慢的說出一句話來。但這句話一出,卻讓弘治帝和劉健、謝遷二人,不約而同的都是一鄂,面色古怪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