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外包招標
大國輕工 by 蜀越
2020-3-9 18:49
第981章 外包招標
「不會吧,這些人都是企業家?」
趙雪坐在一張寫著「登記處」字樣的桌子後面,一邊給人發著登記表格,一邊小聲地對身邊的魏小梅嘀咕著。
在她們面前,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足足有上百人之多,所有的人臉上都帶著激動和期盼的神色。在她們的頭頂上,拉著一條大字橫幅,上面寫著:「熱烈歡迎全國企業家、業界精英加盟愛民輕工基地,參加愛民輕工供應商招標」。
這就是楊立民的建議,他提出,既然愛民輕工自己無法馬上解決勞動力資源和外協業務亂的問題,那就索姓把能夠外包的業務分包出去,請其他企業來協助完成。這樣做當然會分流掉一部分的利潤,但它可以充分利用各企業的管理力量,彌補愛民輕工在管理人才上的不足。
在把一部分業務分包出去之後,愛民輕工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即可,邊緣業務完全通過合同關係來進行管理。這種分包模式在發達國家早已十分普遍,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還是非常新鮮的嘗試。
在計劃經濟年代裡,企業間的協作都是通過計劃部門來安排的,供應商與採購商之間缺乏直接的溝通渠道,協作中一旦出現什麼問題,解決起來十分困難。為了避免生產上的風險,也是為了省心,許多企業都傾向於自己生產所有的配件,這就形成了所謂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模式。
楊立民此次提出的分包方式,打破了這種經營上的陳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他根據自己在後世的見識,提出了一整套供應商管理以及避免供貨風險方面的思路和作法,贏得了整個領導班子的贊同,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次面向全國的供應商招標會。
與普通的業務外包不同,愛民輕工這次招募供應商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要求所有的供應商必須把自己的企業遷到蓉城,最好是直接遷到愛民輕工的附近。
這件事直接獲得了輕工廳的大力支持,
在那裡,蓉城市政斧在雙流縣已經劃出了一片2萬畝的土地,其中的3000畝地已經完成了三通一平,隨時可以開工建設廠房。
這2萬畝地,就是楊立民向梁永成建議的蓉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楊立民提出,可以以愛民輕工為核心,吸引一大批配套企業落戶開發區,形成一個輕工業尤其是鞋業的產業集群。大規模工業生產需要眾多企業的分工協作,只靠一家企業單打獨鬥,是不可能有長遠發展的。
梁永成對於楊立民的這個設想當然是十分贊同。他承諾,所有入駐開發區的企業,三年之內免征土地出讓金,稅收減半,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優惠政策。
與取得了梁永成的支持後,楊立民親自安排,在全國十幾家報紙上刊登了招標公告,聲明愛民輕工有大量業務需要尋找長期的供應商,誠邀全國各地的企業前來投標。一時間,天南地北的小老闆們像聞著腥味的貓兒一樣,全都向蓉城撲來。
經過了連續幾年的改革開放,很多人已經明白國家真的是要全力發展經濟了,而且也沒有出現曾今擔心的那種運動出現,因此,無數的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衝進了商品經濟的海洋之中。
其中有些人本身有某個方面的專業技術,也有些人雖不懂技術卻擅長經營,當然,也絕對不乏除歪門邪道之外其他一無是處的廢材。
楊立民的想法,就是要把這些有一技之長而且敢於闖蕩的人才挖掘出來,利用愛民輕工這個孵化器,幫助他們成為未來的企業家,與愛民輕工一道,去搏擊國際市場。
招標會的現場,安排在愛民輕工公司辦公樓前的大空場上。趙雪和魏小梅負責對投標者進行登記,如果有其他情況,馬瑩會隨時調配人手。
空場上搭起了幾十個臨時的棚屋,那是投標者向面試官陳述自身能力和設想的地方。
趙雪和魏小梅看著站在她們面前的這些人,雖然一個個躊躇滿志,但大多囊中羞澀。他們身上穿著一件幾十塊錢的劣質西裝,腳下往往踏著一雙黃膠鞋,上面滿是泥點。他們的臉大多是黑黝黝的,像是剛剛從地裡歸來的老農。在他們填表時,畢敏看到他們手上長滿了老繭,顯然平日裡拿貨物的時間比他們握筆的時間要長的多。
因此也就難怪趙雪會發出這樣一句感歎:他們就是企業家?
「雪姐,你可別看不起他們,我聽說當年剛開始的時候楊總也穿的不怎麼樣。」魏小梅小聲地回答道,作為魏文強的侄女,進公司也比較早了,加上主要是在車間工作,知道的比趙雪要多很多。
趙雪道:「那可不一樣,楊總長得多帥啊,哪像這些……」
「噓!」魏小梅連忙制止了趙雪的誹謗,不過心裡也是暗自覺得好笑。這次來投標的企業家們,實在沒有幾個長得順眼的。最關鍵的是他們的裝束,就沒幾個能夠把西裝穿出一個形狀的,有些人還裝模作樣地扎個領帶,可那領帶實在是……怎麼看都像是被小孩子揉成一卷的紅領巾。
所有登記完畢的企業家們,都被分配到某一間棚屋裡,去與愛民輕工的面試官交談。
「你好,我叫鄭士茂……」
隨著時間的推移,愛面輕工也開始看到了很多真正希望同時具備資格與愛民輕工合作的人,對楊立民的這個建議真的是由衷的佩服起來。
事實勝於雄辯!
楊立民事先讓人準備好了各種各樣的考題,測試著投標者的技術、管理、人品等各方面情況,同時也要瞭解投標企業的裝備情況、生產經驗等等,以確定是否能夠成為愛民輕工的供貨商。
這次雲集到雙流來的,絕大多數都是鄉鎮企業或者個體私營企業的老闆,國營企業一般是不屑於參加這樣的投標,而且機制上也不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