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隱陽之戰(一) - 戰國野心家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一百三十八章 隱陽之戰(一)

戰國野心家 by 最後一個名

2020-2-25 19:27

庶俘羋等人抵達召陵的時候,已經是十一月初,天氣已經很冷了。

楚軍已經在召陵前修築了營壘,魏韓聯軍的主力也已經抵達,也修築了營地。

雙方的交戰兵力已經聚齊,魏韓聯軍野戰部隊的數量和楚國差不多。

魏韓一方集結了將近五萬野戰部隊,雖然這一次魏韓聯軍攻鄭的數量很多,可是真正能夠在一線作戰的也就這麼多。

再多的話,反倒容易使戰線出現漏洞,被楚軍抓住機會突破。

楚墨聯軍將近五萬,雙方的數量相差不大。

魏韓聯軍的優勢,是一批重步兵,魏國是最早將步兵作為戰役主力的諸侯,當年征伐北戎的時候魏氏還未封侯的時候就已經採用步兵戰術。

等到吳起在西河練兵之後,結陣而戰的重步兵更是成為了魏國軍力的支柱。

魏韓兩軍一共有三萬六千名步兵,二十六門銅炮,二百輛戰車,精銳的武騎士三千,以及一些輕騎和三千名精銳弓手。

步兵中以戈矛手為主,火繩槍手作為戈矛手的輔助力量,採用密集方陣,行動緩慢。

楚軍則是因為墨家幫助編練過新軍,軍隊的組成和魏韓不太一樣,火槍手的數量更多一些,而且吸取了當年墨越、齊墨戰爭的經驗,將火槍手作為主要的輸出力量,而長矛手則主要起到掩護火繩槍手的作用。

楚墨聯軍一共有八千名騎兵,其中包括只屬於楚王的兩千精銳車廣騎兵。四千五百名泗上的非正規騎兵,再加五百名步騎士。

加上墨家支援的炮兵,楚墨聯軍的炮兵數量佔據優勢,共有四十二門銅炮,其中二十四門是墨家支援的,其中還有八門騎乘拖動的快速機動的小炮。

楚國也有兩千名精銳弓手,以及一百二十輛戰車。

剩餘的都是步兵,步兵中一部分是楚王直轄的王師,數量兩萬略多,都是按照墨家幫助編練的新軍模式,火槍手的數量略多於長矛手。

除了楚王的直屬王師,剩下的都是陳蔡之師,走的是魏韓聯軍那樣的路子,厚重的戈矛方陣陣型掩護火槍手。

訓練不足,陳蔡之師並不能形成如同王師一樣的紀律性,很難做出快速轉向、交替前進之類的戰術動作,所以採取了更為笨重但是只要不移動防守起來更為堅固的密集陣型。

隨著火藥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軍制改革和半常備軍的出現,戰場的寬度越來越寬。

原本交戰,各國不得不結陣,因為若不結陣,根本無法控制數萬軍隊,而且士卒過於鬆散既容易被突破,也容易出現混亂。

必須要依靠密集陣型來控制部隊,使得各部都能夠聽到鼓聲召喚。

泗上可以搞那種略微薄弱一些的陣線以增加交戰的寬度、延長戰線寬度、從而在劣勢兵力下保持戰線等長,不代表其餘諸侯國也可以如此。

十一月初九,雙方約戰的日期到達,便開始走出營地展開部隊,準備交戰。

既然確定了這是一場小規模可控的戰爭,雙方的戰場也已經固定。

魯陽方向、葉城方向、榆關方向以及對面的魏韓城邑都是採取守勢,並不會投入戰場,也就不存在戰略機動和各種謀劃。

早早吃過了早飯,楚國這邊率先出營,大約在上午九點的時候展開的陣型。

楚人的左翼是陳蔡之師,中軍是楚國王師主力和八十輛戰車,以及楚國的精銳車廣騎士。

楚人的右翼,則是墨家的騎兵,還有四千名步兵,配屬了十二門銅炮。

剩餘的銅炮都集中在了楚國中軍。

楚人左翼的陳蔡之師因為採取密集陣型,所以寬度和對面等同,但依舊留下了三千人的預備隊。

楚人的中軍王師的寬度其實相較於魏韓聯軍更大,但是每個旅都有三分之一的作為預備隊,因而整個寬度和魏人那邊相差不多。

中軍的前面還有楚國精銳的兩千名弓手,他們列陣排開在炮兵的空隙之後,到時候會利用他們的射速優勢配合炮兵打開對面的缺口。

對面的魏韓聯軍則將兵力全部展開,除了預留了一部分直屬的預備隊之外,將所有的步卒以密集的武卒方陣的方式排列,錯落有致。

這裡一片平原,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地形優勢,但是魏韓聯軍佔據了上風向,算是略微有一點地利。

魏韓的銅炮主要集中在中軍,車兵隱藏在自己的右翼也就是楚人陳蔡之師的方向,同時在他們的右翼還部署了十門銅炮。

魏韓聯軍處在守勢,這一點有利於他們。

加上魏韓主要以重步兵為主力,陣型密集,雖然戰時移動緩慢且需要互相配合以免出現漏洞,但在站在佈陣上是有優勢的。

魏韓聯軍的主帥只懂魏韓聯軍的弱點和優勢,也知道楚墨聯軍的優勢和弱點,他制定了極為有針對性的應對方式。

楚人最能打的部隊是中軍,以及右翼的墨家騎兵,而且這兩支部隊的行軍速度很快,遠勝於密集方陣的魏韓重步兵。

這既是優點,但如果能夠抓住機會,也未嘗不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點。

因為楚人的左翼是新組建不久的陳蔡之師,仍舊是密集方陣的陣型,而且不論是士氣和戰鬥力都和中軍右翼沒法比。

最關鍵的是楚人左翼的陳蔡之師的行進速度比之中軍和右翼都要慢許多,魏韓聯軍若是能夠利用楚人中軍和左翼進攻行進速度不一樣的問題,有可能完成對楚人左翼的突破。

一旦陳蔡之師崩潰,魏韓聯軍就可以迅速從楚軍左翼和中軍的結合部全力突擊,形成包抄。

故而這場戰役的關鍵在魏韓聯軍看來,就在自己的右翼。

因此魏韓聯軍的主將在佈陣的時候,有意地削弱了一下自己的左翼,加強了中軍和右翼。

依靠楚人主動進攻的形式,利用空間換取時間,讓自己的左翼主動後撤,誘使墨楚聯軍的右翼和中軍急於求戰建功,而突擊的過快和左翼的陳蔡之師出現缺口。

同時,若是魏韓聯軍的左翼能夠主動後撤,就可以利用中軍靠近右翼的點為軸緩慢轉動,從而在中軍不不需要大規模調動的情況下,將兵力都壓在了楚人的左翼上,形成局部的兵力優勢。

…………

楚墨聯軍的主將是楚大司馬,二十年前楚國的大上任大司馬死在了墨家手中,現在卻又合作。

如果說魏韓聯軍是想要利用地利,那麼楚大司馬便想要利用天時。

和魏韓聯軍想的楚墨聯軍會採取中央和右翼突破的想法不同,楚國大司馬巧妙地想要將魏韓聯軍的地利優勢轉化為對自己的天時。

魏韓聯軍佔據上風向,這時候已經是十一月,刮的正是北風,楚人在南,這本是不利的。

但是楚大司馬則看到了另一種戰機。

一旦開戰,雙方銅炮和火槍對轟一陣後,必會產生極多的硝煙,而處在下風向的楚墨聯軍本來是不利的。

可是如果能夠中軍和右翼主動進攻,那麼一旦風刮起來,這些硝煙很容易遮蔽戰場的東南方。

到時候,墨家的騎兵和那些騎乘炮兵、以及步騎士就可以借助硝煙的掩護,快速地機動到魏韓聯軍的側後。

如果能夠一舉突破,那固然好,就算是無法突破,魏韓聯軍也必然慌亂,到時候還要調動部隊支援魏韓聯軍的左翼。

一旦魏韓聯軍調動起來,那麼楚軍就有獲勝的機會,因為魏韓聯軍的方陣不動的時候很強大,可一旦動起來就會出現破綻。

到時候如果右翼包抄偷襲的騎兵不能打開局面,那麼中軍就利用魏韓聯軍混亂的時機發動進攻,迅速突破魏韓中軍,擊潰魏韓聯軍。

戰場當然是瞬息萬變的,但善戰者多會在對陣之前就先預定好自己的計劃,是否能夠實現那是一回事,戰場瞬息萬變機會出現卻不把握而是繼續按照原計劃那又是另一回事。

雙方都把突破點定在了對方的左翼,頗為巧合,但也有幾分互相之間故意引誘的原因。

這時候,誰進攻誰處在弱勢,最好不要輕易發動進攻,而是打防守反擊。

可是總要有人先攻,楚墨聯軍看起來是有優勢的,所以雖然魏韓聯軍也是把突破口定在了對面的左翼,但卻是準備用防守反擊調動的戰術。

反過來楚人則是希望主動進攻,利用進攻挪動陣型,從而完成地利天時的轉換,借用冷颼颼的北風和戰場的硝煙,來一場大迂迴。

雙方都把突破點放在了對方的左翼,其實這場仗本質上就是誰的左翼先崩、誰的左翼崩潰後還能夠遲滯對方的包抄,誰就有更大的可能獲勝。

當然,瞬息萬變的戰場不可能總會朝著雙方統帥的想法去發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那就是所謂的臨機決斷的能力。

誰能夠在戰機出現的時候把握住,往往可以扭轉敗局亦或是一舉獲勝。

隅中一刻。

戰場的第一聲炮響從墨楚聯軍的陣地上傳出,這一場爆發在隱水之陽的戰鬥正式打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