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正本清源來日長(五)
戰國野心家 by 最後一個名
2020-2-25 19:27
「其二。」
「先生,我今年十七,先生今年七十。先生逝後,誰來決定我是否是在行義?先生逝後,禽滑厘、公造冶、孟勝……我、哪怕還是孩子的六指等人都會死。我們死後,誰又能保證成為鉅子的不是勝綽那樣的人?」
「先生可以賞罰我,將來誰又依大義來賞罰那些違背大義的墨者?」
「人都是會變的。所以先生才要鑄劍十三以備我叛。那麼,怎麼才能保證選出的鉅子是行大義的?怎麼保證鉅子之心便是每個墨者之心?怎麼保證上下同義的同時,又保證鉅子之言秉持先生現在的義?」
「約後世的鉅子之十三劍,又在何處?」
「這些人逝去後,怎麼保證所有的墨者都尊鉅子之言?只有鉅子之義與天下墨者同義,方能保證,所以怎麼保證鉅子與天下墨者同義?」
「既可思辨、又能集中,方為後世正途。」
「這兩件事不解決,弟子不敢答應。」
「不是怕死,是怕大義難行!我信先生,可我不信百年之後的鉅子!先生在,禽滑厘、公造冶、孟勝、摹成子等人在,我不擔憂我墨家,可我擔憂他們逝去後的墨家!」
「仲尼逝,儒者六分。子思、子夏、子張、顏回之後、仲梁子、漆雕開,各傳弟子。第一件事不解決,墨家亦有此憂;第二件事不解決,墨者亦或六分!」
他說的,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又不全是危言聳聽。
此時荀子尚未出生,儒家八分之說還未出現,但是儒家六分之勢已成。
六人均是仲尼弟子,各自認為自己的儒才是真正的儒,雖還未到互相指責對方為異端的地步,但也快了。
墨者如今可以這樣嘲笑儒生,可墨家的下場也差不多。
孟勝被吳起臨死反擊之計所殺,成組織的墨者全滅,墨家的紀律被孟勝破壞:他在赴死之前將鉅子之位傳給了田襄子,墨者弟子卻沒有聽從田襄子的命令。
骨幹成員全滅後,墨家便一分為三。一入秦,一入楚,另一部分來到稷下學宮。
每一派都選出了自己的鉅子,每一派都認為別家是異端別墨。
歸其根本,就是在於適說的第一點。
墨子行義,卻沒有將這些道理體系化,也沒有提出行義後的天下到底應該是什麼樣。
墨子的學識是後世墨者不能比的,比不了學識,那就只能學墨子其餘的地方:以苦為樂。
本來吃苦只是為了行義,而後世的一部分墨者將吃苦變為目的和手段的統一,最終這一支沒有入秦融合官吏體系的墨者也消亡——他們不再比誰知曉的天志多、誰行的義大,而是比誰能吃苦、誰能如大禹一樣累的腿上的汗毛都被汗浸禿了。
吃苦很難。
但相較於墨子其餘的本事,吃苦學起來反而是最容易的。
當一個人成不了聖人卻又想學聖人的時候,總會選擇聖人身上最容易的一點去學習,然後再把這最容易的一點化為整個聖人,於是便與聖人更近了。
但聖人也不再是原來那個人,而是自己造出來的一個有著相同名字的、古怪的、自我創造的異形。
孔子也是儒生的聖人,於是也被後世的儒生變為名字相同,卻根本不是六藝精湛、精於駕車射箭的夫子。
對墨者而言,後世這種異化的苦修主義的墨家思想,又杜絕了更多的人加入墨家的可能。
從而在孟勝之死後,墨家的組織規模一直沒有恢復,再沒有到處平事干涉的實力了。
適現在處在墨家最好的時代。
墨子還在,墨家規模最盛並且還在不斷擴充。
創立墨家的人還活著,一些漏洞還能被堵住、一些時代局限性的糟粕還可能被去除。
所以他必須在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否則墨家的命運不可避免。即便避開了吳起的死後之謀,也無法扭轉天下局勢。
第一個疑惑,是為了讓墨家從一個神秘團體變為一個有明確政治目的的團體;第二個疑惑,則是為了自己今後能夠躋身為墨者的首腦人物,哪怕是之一。
墨子聽到適的兩個疑問,既沒有生氣也沒有指責,神情變得有些慎重。
他在那場大病之後,就在思索墨家的將來。
一為自己將死,一為鬼神之說難撐。
在村社處理桑生的那件事上,墨子親眼看到,有所觸動,似乎想明白了一些,又抓不住精粹。
明明那些農夫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但最終的意見還是適的意見。
那不是墨者的組織方式,但卻達到了墨子想要追求的效果。
適所講的南轅北轍的故事,墨子也觸動極深。
的確,他現在做事都是在行義,可就像適說的一樣,駕車的人在聽他指揮,駕車的自己並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自己活著還好,自己死了怎麼辦?
自己死後,或許第二代鉅子能知道駕車前往何處,第三代呢?第四代呢?
禽滑厘雖然聰慧,性格堅韌,可終究不是公尚過那樣能夠理解他的全部想法的人。
況且,禽滑厘年紀也大,禽滑厘死後呢?之後的鉅子真的每個人都能如自己一般,知道明確的目的嗎?
適說,儒家六分,這是連仲尼這樣聰慧的人都沒想到的。
墨子雖然非議儒生,但對仲尼很尊重,經常稱讚,並認為對方極為聰慧,只是道理不同。
因而適最後的那番話,讓墨子不得不慎重。
一眾墨者也在那沉思這個問題,墨子便問道:「這些東西,都是那賽先生與唐漢先生教你的?」
適搖搖頭又點點頭,說道:「唐漢先生曾評價過先生,不知道先生想不想聽?」
既是評價,自然有贊、有誹。
墨子笑道:「能創出隸書之人,聰慧之才遠勝於我,當然要聽。你但說。」
適深吸一口氣,揣摩著詞彙,說道:「行義天下,墨翟雖獨能任,奈天下何!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墨翟摹禹,無胈無毛沐雨櫛風、亦有通天下川之能。其能為重,其苦為輕。然墨翟若逝,弟子能全其才者,鮮矣;能分輕重者,孤矣。是故百年,後世之墨者,必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或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後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無胈、脛無毛相進而已矣。然墨翟之才與天下心,罕有從者。蓋因自苦易而知義難。墨翟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才士也夫!然其後,必衰!」
這是《莊子》天下篇中評價墨子的話,適略微修改之後,複述出來。這是後世的名篇。
這番話,稍微修改用在形容孔子,也是說得通。
能有孔子之才的人太少,所以能學的只是孔子之學中最容易學的那些,而拋棄了其中的精華。
糟粕,總比精華學起來容易。
適知道以此時自己的身份,說這樣的話並不合適。但因為他所杜撰的賽先生與唐漢,可以借兩人之口來說。
墨子像是給適提前蓋棺定論一般,說了之前的那番誇讚。
適便反過來借杜撰的唐漢之名,也為墨子做了一番彷彿蓋棺定論般的總結。
有些玄奇,也有些神秘。
他知道,如果不趁著今天的機會把話挑明,那麼今後做事就太難了。
所以他說完這些,又道:「先生。豹子和老虎長得並不一樣。一頭驢披著虎皮,還有一頭真正的豹子,那麼到底誰更像老虎?只看重皮毛的人會說驢像、而看重本源的人會說豹子像。那麼先生到底是希望後世的墨者如披虎皮之驢?還是如豹子呢?此弟子之一疑。」
「先生如虎,然而眾弟子有虎牙者、有虎爪者、有虎皮者、有虎嘯者,卻沒有一人可與先生並列。日後,牙、爪、皮、嘯,誰為虎?四者相合,方為虎;亦或此四者皆為虎?此弟子之二疑。」
適說完這兩個疑惑,場地間鴉雀無聲,都在思索適的這番話。
包括彷彿被墨者遺忘的勝綽等人,也在思考這些話。
墨子沒有直接回答適的疑惑,也沒有直接解釋這兩件事,而是指著勝綽等人道:「這裡的事,是墨者的事。你們已經不再是墨者了,也不要再聽。墨者,送他們離開!」
公造冶起身,邁步向前。
勝綽等人雖然已經把話說絕,可終究心存感情。
眼看著這些熟悉的墨者又要相互討論,自己卻不能參加,心中難免有些失落。
勝綽匍匐於地,沉聲道:「勝綽辭別先生!先生之恩,必不敢忘。先生不求結環,弟子卻不能不報先生之恩。」
「雖已非墨者,日後先生若有驅使,必為犬馬。行義太苦,弟子難再堅持。但請先生相信,勝綽也曾有行義之心,非是那種心機陰狠之輩。」
「先生既譽適,他也已留此存證,弟子便祝他以此始、以此終!弟子之劍不如公造冶,若將來一日適背大義,弟子亦必罰之!」
說完長嘯一聲,不等公造冶來驅趕自己,便與那十餘人一同朝著墨子拜了三拜,起身而行。
他抽出銅劍,用粗糙的手指抽打著銅劍發出叮咚的節奏,邊走邊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十餘人步行幾十步後,停住歌號,同時回身道:「先生百歲!願先生之義大行天下!叛大義之弟子,辭別先生!」
最後一聲悲吟,淹沒於污土之牆間,再無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