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君臣之議
書劍盛唐 by 斷刃天涯
2020-2-22 19:00
第四百七十一章 君臣之議
「有甚麼想法,不妨直說。」李世民感覺到李誠話裡有話,便直接問了起來。
「陛下英明神武,這等事情還要做臣子的明說麼?」果然是李誠啊,看起來是在拍馬屁,實際上就是在討價還價,要我說?真的要我說麼?還是要我說呢?
李世民抽了抽嘴角,豎子,這是在報仇啊。高昌一戰,他沒撈著好處。
「朕可是把侯君集和薛萬均都放了,怎麼,還嫌好處不夠多麼?」李世民開始還有點生氣,但是很快就覺得好笑。這傢伙,總歸還是個年輕人啊,別看他外表老成的,有時候做的事情,讓人想發笑。
「侯君集和薛萬均,那是臣在幫陛下糾正錯誤。他們又不傻,真正感激的是陛下,又不是微臣。」李誠歪歪嘴,一副慾求不滿的樣子。
李世民看出來了,跟這傢伙生氣沒必要,不緊不慢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好茶,回頭讓人再送一點來,上次送的都不夠喝。」
「陛下,做人要厚道,微臣送的茶葉,您拿來賞賜給其他臣子,喝完了還找微臣要,這就過分了。」天底下敢當面吐槽李世民的,也就這麼一號了。偏偏李世民還就是不生氣,為啥啊?很簡單,別的臣子面對李世民,那都是戴著面具的。
像李誠這種屬於基本上快絕種的奇葩。一點茶葉而已,換成別的臣子,那真是巴不得天天給皇帝送,好在皇帝跟前晃悠,讓皇帝記住自己,有機會就提拔一下。能在皇帝面前混個臉熟,對於一般的臣子來說,那是太重要了。
假設你是個人才,每天能在領導面前晃悠那種,當你做出成績的時候,領導就會說:xx不錯嘛,平時看著就挺能幹的。然後領導心裡印象加深了,下次有提拔機會的時候,領導就會說:xx一貫表現優秀,這個我是知道的。應該給年輕人一個機會嘛。
如果領導不認識你,做出成績來了,領導也就是表揚一句:不錯,繼續努力。轉頭事情忙起來,可能就會忘記你了。這就是事前沒印象,時候忘的快。這也是很多能幹的人,因為就知道埋頭做事,卻不能被領導賞識提拔的原因了。
所以說呢,在唐朝,天子近臣的地位,那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東西。這些道理呢,李世民也很清楚,也不打算改變。用人嘛,當然用我熟悉瞭解的人。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是精力再旺盛的人,也不可能記住每一個下屬。
李誠看起來不在皇帝的身邊幹活,實際上也是天子近臣的範疇,而且還是很近的那種。不過李誠成為近臣的方式,與一般的臣子不一樣。開始是李靖的推薦,後來是接二連三的搞事情,還都是大事好事。
這麼說吧,李誠這個近臣呢,其實不像一個臣子,反倒像是李二的親戚晚輩。這就不簡單了!而且還是那種比較親近的晚輩,這就更不簡單了。一般的晚輩,就算是李世民的兒子,敢這麼隨口吐槽麼?
天子都是孤家寡人,但本質上還是個人,人有其社會性,需要得到同類的認同,這點在皇帝的位子上很容易得到。但是另外一種東西,也是人的必需品,那就是親情友情。這兩樣東西,對於皇帝來說就是稀缺品了。
李誠這種在李世民看來完全心理不設防的言行,對於皇帝來說就更為珍稀了。
「少廢話,朕就是要喝你家的茶葉,你不送,朕就派人去取。」李世民也不講理了,講道理沒意義,重點是特麼的講不過這小子,這小子一肚子的歪理。
「你是皇帝你說了算!」李誠歪歪嘴的樣子,李世民很想一腳把他踹飛。想想還是忍了,沒事看這小子吃癟,還是很愉快的。
「哼哼,三國之事,趕緊說說你的想法,朕的時間很寶貴。」李世民悻悻的開口。
李誠看看四周,沒有別人,只有一個徐慧在一旁似乎隱形了。心道,看來陛下最近獨寵徐慧,可以坐實了。這地方是李世民的書房,平時批閱奏折的地方,只有徐慧一個人,嘖嘖。
李世民可不年輕了,典型的老牛吃嫩草。嗯嗯,老夫聊發少年狂。可不是老夫麼?李世民的鬢角白髮可見,這皇帝當的不輕鬆啊。
「陛下,其實三國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大唐周邊的小國。順從還是不順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國力始終強盛,軍威不可阻擋。」李誠緩緩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生怕李世民不接受。這年月,做天可汗還是要有「德」的。
「朕不用你來教。」李世民覺得這就是廢話,很不爽的懟了過來。
「陛下,臣沒打算教育陛下,臣只是想說,三國之間的矛盾,大唐不用多插手,讓他們去鬧就是了。到時候,看看怎麼處置對大唐有利,那就怎麼處置。聽話的,給根骨頭,不聽話的,一棒子敲過去。」李誠總算是說完了。
李世民瞪眼道:「豎子,這話不怕被御史聽了,彈劾汝為佞臣,蠱惑君上行無得之舉耶?」
「陛下,不管是那個臣子彈劾微臣,陛下就讓他去高句麗教化蠻夷便是。」李誠一句話把李世民給說樂了,豎子,太缺德了。大唐的臣子中,確實有一些讀書把腦子讀傻的。不過總體上來說,這種書獃子還是少數。
畢竟在這個時代,不斷的開拓進取,不斷的想歪擴張,炫耀武力,才是大唐風氣的主流。
「嗯,朕回頭跟諸相商議一二,看看如何處置。你回吧,有什麼好的想法,來跟朕講。」李世民明白李誠的意思了,三國怎麼打都沒事,大唐的利益不受損就行。而且大唐要做裁判,他們的是非對錯,大唐說了算。
李誠正要告退呢,李世民抬手招呼:「等等,新羅百濟倒也罷了,高句麗,不好辦啊。」
「陛下,高句麗如不肯從,則令幽州總管,以輕騎擾邊,再搞幾次操演,令可禁絕起商路,驅逐其使臣。以彰顯大唐之威嚴。」這一套李誠在新聞裡看的多了,沒看見現代的半島局勢,動不動就聯合軍演麼?
大國外交,最終還是為了國家利益服務。做老大的,就是要剛猛,事情的發展必須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辦。大唐現在的地位,就是現代的燈塔國一般。不過因為交通和距離的因素,縮小到了東亞的範疇內。
「朕知道了,高昌之事,朝廷欲設安西都護府,侯君集諫言,歸還焉耆被高昌掠奪的土地人口及牛羊。自成親歷此戰,有何看法?」李世民把話兜了回來,不想再談半島三國了。
「陛下,按照臣的意思,焉耆那邊,歸還牛羊,再撥一點糧食就可以了。土地和人口,大唐也是缺的。尤其是在高昌,那邊的人口可不密集啊。」李誠想了想,還是說了真話。
其實李誠心裡很明白,李世民同意了侯君集的意見。
「此言明日在大殿上說吧。」李世民露出戲謔的表情,彷彿看見李誠明天在大殿上被群臣集火的場面,好刺激。
「呵呵,臣擔心焉耆使者要哭暈在大殿上,臣就不做這個惡人了。」李誠很果斷的放棄了抗爭,這應該是朝廷上下君臣之間,達成共識的事情。自己一個人,還是算了吧。
李誠再次告辭離開,李世民歎息一聲,起身背手在書房裡踱步。李誠的建議,在他看來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難的是朝廷內部,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在半島的問題上。
高句麗不是高昌,完全是兩個概念。高句麗很強,這點隋煬帝已經證明過了。朝廷內部,對於高句麗的態度,存在著分歧。歷史久有征高句麗之心,卻一直沒提出來。就是因為反對的力量太大。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魏征。
李世民悠悠歎息一聲,現在還不是時機,至少眼下更要緊的事情,不是高句麗。
回到家裡的李誠,迎面見著的是崔媛媛,手裡拿個本本遞過來:「有人送來了厚禮。」
李誠接過本本看一眼,新羅使者樸正勇,送來了一份「土產」,百濟使者,也送了一份土產,唯獨高句麗沒有送禮。真不會做人。禮單附拜帖。
關於高昌的後續事宜,次日的朝會上,終於有了個結果。長孫武及「倡議」下,大臣紛紛附和,李世民最後拍板,以浮圖城為庭州,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喬師望為第一任都護。
至於鞠智盛,則被李世民拜為左武衛將軍,爵金城郡公。什麼意思呢?安心呆在長安,一輩子夾著尾巴做人到死吧。唐朝第一次對西域露出了野心。
李誠當然是沒上朝的,在家裡睡覺呢,這不是還在假期麼?早晨起來,那邊估計都散朝了,蹲在門檻上捧著大碗喝粥。立秋過了,天氣還是那麼熱,但是夜裡涼爽了一些。
這個時代平均氣溫偏高一些,對於農耕明來說,算是個好消息吧。不像明朝,小冰河時期。如果不是小冰河時期,明朝的國運還會堅持一段。
自然氣候對於農耕明來說,太重要了。明朝那種冬天,真的能凍死一片一片的。
「媛媛,派人去通知一下,今天我的在家,想來拜訪的就來吧。」李誠指的自然是樸正勇和沙羅,人家送的東西可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