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北門老嫗
戰國魏武卒 by 酒中狐
2020-2-20 20:05
「對,新錢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左車輕笑一聲,道:「看到了嗎,吾等先將銅材燒化,倒入一個個小磨具裡面,待凝固成型後,則放入沖壓機裡,壓製出花紋。」
隨著左車的手指,只見一枚枚的錢幣,流入裝錢的大木箱裡。
唐在暗暗稱奇。
這種新錢其也有所耳聞,這種製作精美的錢幣,深得百姓喜愛。
因此,新錢的流通並沒有受到阻礙,甚至不需要官府強制,就有百姓願意兌換新錢。
只是?
唐在不解的道:「君子,這種新錢製作精美,本來兌換比例應當稍微低一點的,為何君上還要與舊錢公平兌換呢?」
唐在有句話沒有說出來,若是公平兌換,這損耗可就大了,華國那麼多的百姓,全部的損耗加起來必然是天文之數。
華國的財政不一定負擔的起!
青豚哈哈一笑,唐在雖然所學甚多,但是還是有局限啊!
青豚道:「仲父,帳不是這樣算的!」
其道:「單看兌換比例,孤的確是賠本了,但是仲父有沒有想過,華地的銅礦並不是錢,戰場上繳獲的兵器,也不是錢!」
青豚臉面帶笑,詢問道:「仲父可知道,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制錢的材料,為何價值卻是比相同材料製作出來的錢幣低呢?」
唐在一楞,道:「君子,這銅材成為兵器,需要匠人製作,這才是價值不值錢幣的原因吧!」
青豚道:「可是錢幣也需要匠人製作啊!」
唐在茫然,是啊,錢幣,兵器都需要匠人製作,只是這價值為何相差那麼大呢?
一旁的左車也聽得迷迷糊糊的,這種問題,其內心隱約有種想法,可是就是抓不住脈絡,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青豚道:「因為鑄幣權在政府手中!」
「官府將銅礦開採出來,然後製成各種成品流通。
從上古時期的以物易物結束後,天下萬物就進入了有價值時代。
這個價值如何衡量?
唯有制定一種準則,才能讓繁瑣的以物易物變得簡單。「
兩人若有所思,只是青豚還是沒有說到為何貨幣要比銅器貴重。
青豚繼續道:「這種規則由誰來制定呢?
從最開始的生產工具來衡量貨物價值,比如一匹馬價值一百柄幹活的銅鏟子,一匹布價值十枚采割的刀具……
慢慢的就有了刀幣、空首布幣!
但是這種交易還是太過繁瑣!
為何呢?」
青豚盯著唐在詢問道。
唐在一楞道:「君子說的可是貨幣太重,交易不便?」
「然!」
青豚邊走邊談道:「初期的貨幣就是生產工具,因此太重!
於是就有了縮小版的刀幣、布幣!
至於楚國!「
青豚笑道:「莫看楚國比較混亂,但是楚國卻是在貨幣制度上曾經走的最遠的。」
左車疑問道:「君子說的可是楚國早年使用的貝幣?」
「對!」青豚道:「楚國早期,使用漢水一代少見的貝殼來作為錢幣。
這種採用個稀有物品,充當錢幣的辦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唐在皺眉道:「可是君子,後來諸國大肆採集海邊的貝殼,甚至齊國更是舉國採集貝殼,以此換取楚國大量的財富。
於是有了齊國的昌盛。
這也是楚國為何改變貨幣,使用鼻錢的原因!「
青豚笑道:「吾只是打了個比方,並沒有說楚國的貝幣就是最好的貨幣。「
青豚拿起一枚一銖錢,道:「仲父可知道這裡面含有多少銅?」
唐在這些時日也用心鑽研了華國的法律條令,自然知道華國衡量單位裡最小的重量叫做銖。
這一銖錢卻是剛好為一銖的重量。
其皺眉,按照道理這枚錢幣當是一銖才對。
可是看青豚的神色,這裡面似乎另有隱情。
左車解釋道:「都尉,這種新錢採用的是合金的方式,一枚銅錢六分銅四分錫。」
「這?」
唐在道:「列國所鑄錢幣,皆是兩分錫,吾等採用四分錫,這不是……」
唐在沒有說明白,青豚卻知道唐在的意思——這是欺騙百姓了啊!
青豚笑道:「這就是孤長篇大論的原因所在。
寡人規定銖錢乃是華國唯一流通的貨幣,所以雖然這種錢幣含銅量比較少,但是這依然不能抵消它的流通。「
青豚神色得意,道:「況且孤制定的新錢,製作精美,足以甩列國錢幣十條街,是以,雖然新錢含銅量少,但是百姓卻欣喜的前來換取!」
青豚笑道:「仲父可明白,為何孤不減去損耗,兌換錢幣孤仍然不吃虧了嗎?」
唐在點點頭,是啊!
新錢的成色,注定了青豚不會吃虧,而新錢的外觀,又注定百姓願意換取。
左車在一旁笑道:「都尉尚且不知,不但是華國,就連魏國的百姓,也會前來換取新錢。」
唐在不解,疑問道:「哦?這又是為何?」
左車輕笑一聲,道:「新年將近,長者需要給晚輩準備壓歲錢了啊!」
其道:「有了這種新錢,這麼精美的錢幣,若是賞賜給晚輩,不是更討後輩喜歡嗎?」
唐在一想,可不是麼!
往日裡的那種錢幣,含有氣泡、缺損,更是流通的久了,許多錢幣都已經油膩膩的了,今歲有了這麼好的新錢,老百姓就算是圖個喜意,也會兌換一些的。
青豚笑道:「不僅是魏國,就連項家前幾日也來信說要換取一點新錢,準備賞賜給將士們。」
三人說笑著,卻是朝著裡面繼續走去。
林城。
北門一家僥倖從秦軍手上逃脫一命,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好日子了。
今歲官府組織民夫挖掘河道,北門老嫗當即就讓大郎報了名。
當聽聞官府今歲的徭役不僅管吃喝,還有工錢可拿時,北門老嫗當即將孫子。孫女們喚到跟前,語重心長的說道:
「孩子們,都要記住了,咱家能夠繼續吃上這香噴噴的飯食,都是拜君所賜啊!」
人上了年紀就愛嘮叨,幾個孩童雖然不願意聽這種早已被祖母撈到幾百遍的舊黃歷,但是也認真的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