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5G帶來的風險
5G時代: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大變革 by 龜井卓也
2020-2-17 18:51
過高的期望變成失望的危險
最初並不能覆蓋所有的區域
5G在日本於2019年提供前期服務,預計從2020年春開始提供商用化服務,但是在初始階段並不是所有的場所都能利用到5G服務。
雖然日本的通信運營商在向日本總務省提出的5G使用計劃中,預定2020年度末(2021年3月底),所有的都道府縣都要處於開始利用5G服務的狀態。但是,由於人口覆蓋率和區域覆蓋率是逐漸推進的,要想達到所有國民在所有場所都能夠利用5G服務的目標還需要時間。
在覆蓋了5G服務的區域,在毫米波工作頻段的區域構建5G環境還存在技術方面的挑戰。即便在最早提供商用服務的美國及韓國,也會出現5G用戶難以收到5G電波或雖然收到但沒有達到期望的網速的情況。
期望變成失望的危險
在第1章已經講到,如果網速已經足夠快,那麼怎樣才能感受到5G帶來的好處。這也可能成為一個問題。
即使是以重放形式提供的視頻上傳服務,如果手機屏幕尺寸夠大的話,4G的網速已經可以帶來足夠舒適的享受。但如今,已出現的摺疊屏手機屏幕越來越大,XR需要普及,同時現在的通信環境難以帶來的舒適的UX(user experience,客戶體驗)等新的服務需求不斷出現。如果只是手機上表示電波的標識由4G變成了5G,客戶是難以切身感受到5G帶來的好處的。
從美國和韓國的例子來看,在開始提供5G手機的服務時,正如人們預想的那樣,超大容量套餐、隨意利用套餐、服務打包套餐等各種新的收費套餐紛紛出現,讓人們感受到了5G與4G的區別。但這只是收費套餐的變化,並非5G技術革新的區別。
與5G時代相符的新服務、新內容、新終端的出現是比什麼都重要的。
用於產業的5G必須滿足高可靠、低時延及大規模同時連接等技術要求,享受到只有5G才能帶來的好處。不過,5G在開始時是以NSA的形式提供,真正的滿足高度技術條件要求的用途要等到以SA形式提供的服務。
如果消費者和產業界沒有能夠切身感受到當初所期望的5G所帶來的變化,期望就會變成失望。那麼,社會提供新服務和新終端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人們得到5G好處的機會就會不斷喪失。
雖然本書介紹了5G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革新,但是一定要理解服務剛開始提供時並不能得到5G所有的好處。既不要過度期望也不要過度失望,而是要考慮怎樣將逐漸帶來的變化充分活用到生活及商務中。
隱私信息面對的風險
努力做到系統不殘留個人信息
第2章介紹了識別及個性化。在所有場所中的個人都被自動識別或被常態識別,識別與各種行動牽扯在一起的狀態,在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的同時,也提高了隱私風險。
在第3章所介紹的安保領域,講到了攝像機的多樣化和高級化的可能性。但是,5G無論是技術方面還是應用方面,上坡的通信都被大大強化。不再是4G的以提供服務的運營商向使用者的終端傳送內容的所謂的下坡通信為中心,而是包括從終端發出的信息積極傳送給服務提供商的所謂上坡在內,雙方向的通信都得以大大增強。
個人信息必然被服務提供商獲取並彙總,所以,如何確保隱私不被洩露成為極其重要的課題。
在前文提到的Amazon Go的事例中,介紹了不是人臉識別而是利用多部攝像機實現的顧客識別。其目的在於不把顧客的臉相作為系統來保存,從而避免與個人隱私有關的風險。
在第3章講到,將在活用AI的攝像機裡拍攝的影像傳送到邊緣進行處理,削除能夠鎖定個人的信息,只將加工過的統計信息彙總到雲。其目的仍然是避免因持有個人隱私而有可能出現的風險。
個人信息保護法修改的重點
隱私是人的基本權利,受到法律的保障。在此首先闡述為保護個人信息所做出的規制的變化趨勢。
日本於2005年開始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在2015年5月被修改,自2017年5月,修改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下文簡稱「修改法」)開始實施。
修改法的重點在於對哪些信息屬於個人信息給出具體的定義,以便對個人信息做出更加明確的甄別處理。反過來,關於不特定某個人的經過加工的信息則能夠靈活利用也是重點之一。
在獲取個人信息時,必須事先對本人明確告知利用目的,在將個人信息提供給其他企業等第三方時必須徵得本人同意。
將沒經過本人同意就進行處理的特例,稱為沒有獲得客戶事先同意而發出的信息(opt-out)。這是作為事先取得本人明確同意的代替,將關於事先把個人信息提供給第三方這一情況做出通知、公佈,以準備好在本人提出要求時停止利用的手續為條件,才能夠將個人信息提供給第三方的制度安排。
採用這一特例時,必須向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提交報告。並且,不能以這一特例提供的個人信息也被明確規定,對個人信息的處理做出嚴格規定,目的在於實現確保隱私的社會。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給非歐盟國家也帶來了影響
對處理個人信息做出嚴格規定是世界潮流。特別是EU(歐盟)在歷史上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就非常強,從2018年5月開始適用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在對自1995年開始實施的《歐盟數據保護指令》予以強化的同時,成為EU加盟國的共同規則。
GDPR在管理個人信息的權利在於其本人這一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對個人信息做出定義,規定了處理、轉移這些信息必須具備的條件。
原則上禁止個人信息轉移到第三國。在發生違反這一規定的情況時該企業將被處以鉅額罰款,最嚴格的是「2000萬歐元,或者上一年度全世界銷售額的4%,二者之中選最大的金額」,以此達到讓歐盟國家的企業徹底遵守的目的。
商務無國界,所以容易出現過度追求彙總並濫用個人信息的現象。但是,對於超越本人管理權限的過度的個人信息集中,要科以一定的懲罰。
EU之外的國家也做出了明確規定,有妥善保護措施的國家才能轉移個人信息。可見,與EU同樣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的趨勢正在加強。
提供個人數據的好處
在個人信息基礎上,還包括雖然不能特定到個人但又與個人牽扯在一起的數據,被稱為個人數據。
如上所述,雖然保護個人信息的規章被不斷強化,但在另一方面還存在這樣一個現實,即在商務世界對個人數據的利用正在不斷取得進展。重要的是,各種規章對個人信息的處理做出越來越嚴格的規定,但也未必能夠防止隱私被侵犯。
看一下日本人對於隱私的認識。2010年8月,獨立行政法人信息處理推進機構(IPA)公佈了《對於電子身份證安全和隱私風險認知和接受的調查報告》。該調查結果也包括了對互聯網的信任、消費者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認識等內容。
其中,對「互聯網十分安全,將個人的詳細信息即使在線告知也是可以接受的」這一設問,答案共分7個階段,回答前兩個階段「完全是那樣」「是那樣」的佔3%;對「在日本(國內)個人信息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一設問,給出前兩個階段的回答的佔4%;對於「我的個人信息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這一設問,回答「非常擔心」「有點兒擔心」的佔65%。可以說,在2010年這一時點,日本人對於互聯網對個人信息的處理有種不信任感,這也是對互聯網可能使隱私受到侵犯所產生的不安。
這種意識在今天發生了一點兒變化。其理由之一就是由於修改法的實施對個人信息的處理嚴格了;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是產生了將個人數據交給服務提供商的主動性。
野村綜合研究所於2017年末實施的「關於信息銀行的意識調查」,得出瞭如下結果:作為將個人數據提供給運營商的補償,提示給予現金和積分這些直接的好處比較容易接受。並且,從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與不想將有關資產的信息、在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網絡服務)上的留言、位置信息等個人數據提供給運營商相反,人們對於將購物經歷、體重/每天走路的步數這些健康信息的提供牴觸感很小。
可見,對於服務提供商使用個人數據的理解在加深,可以說已經進入將確保消費者隱私與提供個人數據得到的補償放在天平上做出適宜判斷的時代。
信息銀行的登場
EU的GDPR的基本思想也是管理個人信息的權限在於其個人。日本人對於個人數據處理的思考方式也從抱有莫名擔心的狀態,出現了對於數據的種類及提供對象、得到的回報等進行思考並得出判斷這一轉變的兆頭。
在這一趨勢的延長線上,信息銀行被人們討論。所謂信息銀行,是指目的在於將個人數據在本人蔘與的基礎上能夠得到適當活用的制度安排。並非在本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取得的個人數據,將其用來傳送消息及發佈廣告;或者將利用的服務個性化,將個人數據交由被稱為信息銀行的第三方管理。本人將自己的個人數據主動存入信息銀行,通過適當保護,在確保隱私的同時促進個人數據的有效使用。信息銀行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思考而出現的。
在海外,儲存了個人數據的運營商,在做匿名化處理之後將數據提供給企業並得到回報,將回報的一部分作為報酬還給個人數據的提供者這一商務已經開始運作。正像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加上利率之後貸款給企業,其中的一部分作為利息返還給存款者同樣的機制,所以被稱為信息銀行。
在日本國內也有多家運營商進入信息銀行領域。電通集團的「我的數據信息」(My data intelligence)於2018年11月設立了MEY這一信息銀行,並於2019年7月開始提供服務。2019年4月,這一信息銀行服務開始公開徵募1萬人的普通用戶。
客戶將性別、年齡這些屬性信息加上互聯網上的行動履歷、問卷調查結果在MEY上註冊,MEY對於「MEY補貼」這一註冊準備了獎金。客戶只要註冊個人數據,就可以得到電子貨幣或代金卡。
另一方面,企業通過使用個人數據,能夠實施對客戶有好處、有效的營銷舉措。
在5G時代,與以往相比,上坡通信也就是從終端收集客戶信息的服務將不斷增加,所以,並非各種各樣的數據被隨意收集,而應該是個人數據是否提供給服務運營商交由客戶來做出判斷的時代。
在確保自身隱私的基礎之上,重要的個人數據是什麼、對誰出於什麼目的提供個人數據,每個人都必須加深理解並做出判斷。
蔓延的評分
業務能夠高度化、效率化
正像將高度個性化變為可能那樣,如果能夠收集到與個人有關的大量數據,服務提供商就能夠活用這些信息,實現公司業務的高度化、效率化。
例如,對於那些頻繁在互聯網上或者檢索與足球有關的信息或者進入與足球有關的網站的人,那麼消息網站就快速上傳足球比賽的戰況,這樣做就提高了用戶便利性的個性化。另一方面,對於消息網站的運營商來說,也有助於其高效率地銷售足球比賽的門票及其他相關商品。
掌握某人與其他人相比更想購入足球門票的傾向,就能夠在特定銷售門票時找到優先的潛在顧客,從而提高互聯網上的廣告效果。
對於某種商品的潛在顧客,將其購入可能性打分就叫作評分(scoring)。這不僅限於商品,在某家店鋪購物的可能性大小、對特定的廣告反應程度大小等,對服務提供商來說都具有潛在的客戶價值。例如,對於足球相關商品的銷售商來說,評分標準是這樣的:足球粉絲是滿分100分,雖然愛好體育但對足球興趣不大的人是50分,對體育完全不感興趣的人是0分。如果能夠做到個性化信息收集,也就能夠評分。
在第3章的安保說明中,在對可疑行動的程度大小做出評估時也使用了「評分」這一詞語。服務提供商對取得的大量個人數據進行評分,有助於實現公司業務的高度化、效率化。
即使審查難以通過的人也可獲得按揭貸款
評分並非始於現在。在融資領域,為了迅速開展授信審查,要進行信用評分。
例如,在申請辦理信用卡的場合,要根據申請者有無一定收入、有無資產和負債、此前的還款有無停滯、預估今後有無能夠還款的穩定收入等計算信用評分。在此基礎上,做出可否發給信用卡的判斷。
信用卡及按揭貸款的申請,此前就像上述那樣只根據與錢有關的行動計算信用評分,但是,還存在諸如申請者的健康狀況、遭遇事故的風險大小、家庭成員情況、有無轉職的想法等多種影響申請者將來還款能力的因素。
為了將上述各種個人數據進行評分,需要進行復雜的計算,依靠AI技術的革新使之變為可能。
2017年9月,瑞穗(Mizuho)銀行和軟銀開始提供基於AI評分的融資服務J score。這是一種根據年齡、職業、住所,再加上經歷的人生大事(life event)及性格診斷結果等,以多種信息為基礎,以1000分為滿分,根據評分決定最大按揭額度和利率的服務。
雖然只填報年齡及職業這些一般的簡介(profile)信息也可以獲得評分並能夠申請按揭貸款,但是,利用者將自己的信息填報得越詳細得分就越高,也就是說,詳細信息具有提分的功能。
因而,將經歷的人生大事及性格診斷填報上去,即使得到敗家子、收入不穩定等這些不利於返還貸款的評價,填報的信息越多原則上得分就會越高。
這樣做雖然也是想調動人們對於個人數據填報的積極性,但根據得到的個人數據越多就越容易控制風險這一理由,也可以做出填報更多數據的利用者,實際上就有可能得到很高的信用評分這一考慮。
即使那些此前難以通過按揭貸款審查的人,只要填報了自己的個人數據,就可以得到較高的信用評分,從而能夠得到按揭貸款。
財險/壽險行業已經採用
評分已經普遍應用在保險領域。正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汽車保險的保險費由非艦隊(non fleet)等級制度所決定(在日本,如果1人擁有10輛以上汽車,就可以與保險公司簽署艦隊保險合同,擁有9輛以下的只能簽署非艦隊保險合同)。如果沒有發生事故,保險公司沒有賠付保險金,那麼下一年就會被提升一個等級,可以說這是按照安全駕駛程度來評分的。
在第2章介紹5G給移動帶來的革新時,提到了UBI型汽車保險。在日本,其起源是2004年4月Aioi財產保險(現為Aioi Nissay 同和財產保險)開始提供的被稱為PAID(Pay As You Drive)的與行駛距離綁定的汽車保險。採取這一保險方式的原因在於行駛距離長的汽車就被評分為事故風險高。
2015年2月,索尼財產保險開始提供被稱為PHYD(Pay How You Drive)的車險。這一保險是為簽約方的汽車設置駕駛櫃檯(drive counter),將急踩油門、急踩剎車與平穩前進、平穩停車都被櫃檯記錄,根據平穩駕駛程度評分,根據評分結果部分返還保險金的產品。
無論是PAYD型保險還是PHYD型保險,都是必須依靠通信才能取得汽車的信息,依靠不斷進化的通信開展新的評分就會得到更加精細的風險測算結果。UBI型保險就是這樣進化而來的。
評分的浪潮已經向人壽保險湧來。2018年7月,住友生命開始提供增進健康型保險Vitality(活力;生命力)。
此前的壽險,都是以加入時的年齡及健康狀況為基礎來測算未來的疾病風險並確定保費由簽約者持續支付的。與此相反,Vitality是收集有助於增進健康的每天的運動情況,據此對簽約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分,根據所得評分每年改收保費的產品。
具體來說,Vitality通過在線監測及健康檢查、接受癌症檢查及預防接種,根據身著可佩戴終端運動、每天超過目標步數的運動等情況加分,根據積分,對每位簽約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分。
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
下面介紹一下評分的先進國家中國的情況。阿里巴巴集團的金融機構——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自2015年1月開始提供名為芝麻信用的評分服務。
它是根據如下5個方面,即職業及居住地等的身份信息,基於本人擁有的金融資產的支付能力,以往的信用(借款還款)經歷,在購物、繳費、轉賬、理財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偏好及穩定性,SNS朋友圈中的人際關係進行信用評分,分數350~950,以每月1次的頻度對評分進行更新。
芝麻信用的評分不只提高了螞蟻金服本來所開展的融資審查業務的效率,還與多種服務聯手為客戶帶來好處。例如,假如得到600分以上,在享受數碼設備的租賃服務、汽車租賃/共享汽車等服務時無須繳納保證金,或者是在享受不動產租賃服務時無須提供押金。假如得分更高的話,需要提供更高額度保證金的服務也無須繳納保證金,還可容易拿到遠赴新加坡、盧森堡、加拿大的簽證。
如果向客戶提供的聯手服務不斷擴大的話,芝麻信用的評分就會超過單純作為融資審查判斷材料這一意義,很可能作為表示客戶真正信用能力的指標被識別和利用。
向所有商務蔓延
J score以及數據綁定型保險的重點,在於自己的評分結果每天都在變動。
自己的評分不是由年齡、婚否、學歷、工作經歷這些靜態的個人數據決定的,而是由每天的活動這一動態的個人數據使自己的評分出現或上或下的變動的。
雖然有許多客戶對於提供自己的個人數據從心理上有些牴觸,但是中國的芝麻信用客戶已經將心思轉移到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評分上來。
因為中日兩國的社會環境不同,日本能否出現芝麻信用那樣的評分服務難以得知。但是,為了提高營銷及風險管理的精度,活用個人數據並進行評分已經是大勢所趨。
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得到各種個人數據,不但金融機構想要通過利用這些個人數據提高評分的精準度,金融機構之外的運營商也開始提供評分服務。
今後,將會成為依靠5G和AI獲取個人數據的競爭日益激化、所有的商務都提供評分服務的社會。
將來在決定住房按揭貸款的額度及利率時,也許不但要看收入如何及在哪裡工作,還要看申請者的健康狀況及轉職意向、工作到多少歲的意願、家庭人員構成等所有的個人數據。
評分會提高社會效率,但是如果用單一的算法得出的評分結果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過度影響的話,有可能陷入所有的人都採取同樣的行動、進行同樣的思考這樣一種局面。
無論自覺與否,很多人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數據都理解為評分時的材料,並持續打磨自己每天的活動和想法。然而,評分結果只不過是運營商為了提高自己公司的服務效率而算出的數字而已,不能過分看重。擁有這一共同認識還是有必要的。
都市和地方、地區之間數字差距的加大
都市與地方的數字差距沒有縮小
日本總務省每年實施「通信使用動向調查」,目的在於調查各都道府縣的網民佔比情況。
從使用手機的網民佔比情況來看,2012年時點的結果如下:所有都道府縣平均為31.4%,最高的是神奈川縣,為38.5%,最低的是秋田縣,為21.8%;2017年,所有都道府縣平均為59.7%,可見,5年間利用手機的網民佔比從全國來看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佔比最高的是東京都,為68.5%,最低的是青森縣,為45.9%。差距沒有縮小。雖然期望5G能為搞活地方做出貢獻,但是都市與地方的數字差距是消除了還是擴大了,關乎能否促進地方產生新的通信需求。
地區之間也出現差距
第1章中介紹日本國內狀況時,提到了5G的特定基站開設計劃。總務省的頻譜分攤指針在4G以前是以人口覆蓋率作為評估指標的,所以,基站從大都市圈開始鋪設。但5G的評估指標變成了區域覆蓋率,那麼就沒有必要讓大都市圈優先了。從中可以看出想要通過5G搞活地方的政策意圖。
作為5G頻譜被分攤的sub-6波段(3.7GHz波段、4.5GHz波段)和毫米波工作頻段(28GHz),高出以往分攤給移動通信的所有電波,容易衰減不易折回。也就是說,在遇到建築物等遮擋的情況時,難以到達遠處。所以,要想在廣大區域展開移動通信,必須設置為數眾多的基站,而且天線的密集度也高,這給通信運營商帶來巨大的設備投資負擔。
另一方面,正如第1章所介紹的,開設計劃所提出的截至2024年度末的5年間的5G設備投資額,NTT DoCoMo約為8000億日元,KDDI約為4700億日元,軟銀和樂天各自約為2000億日元。
雖然看起來金額巨大,但實際上日本國內三大通信運營商的設備投資每年的規模都在5000億至6000億日元,可以說,這4家運營商是將容易膨大化的5G設備投資做出了效率性、抑制性的計劃安排。如此一來,能否構建起與5G需求相適應的環境不得而知,對5G需求少的區域積極開展設備投資這種情況想必難以出現。
也就是說,5G環境能否完善,還要看對5G的需求能否被挖掘出來。
大都市圈通信需求大,對通信運營商來說能夠期望收回一定的投資,所以它們在此進行設備投資也比較積極,問題是地方。而評估指標非人口覆蓋率而是區域覆蓋率,所以,即使是地方也應構建5G環境。
積極活用5G、通信需求增大的地區,通信運營商將開展更大的設備投資。在更加完善的5G環境中,產生新服務和新商務,這樣就將形成良性循環。
考慮到5G基站的覆蓋率,在與都道府縣相比,規模更加狹小的市町(町相當於中國的鎮)村,能否出現5G先進地區不得而知。反過來,在5G沒能活用的地區,無疑也將難以吸引設備投資。
都市和地方的數字差距、積極活用5G地區和不積極活用地區的數字差距,必將造成該地區居民數字服務利用環境的差距和信息通信能力(IT Literacy)的差距。
在第2章的社會5.0部分,講到通信運營商與地方公共團體積極結成夥伴關係。這不僅體現了通信運營商想要通過5G擴大商機的意願,也起因於地方公共團體對於數字差距的問題意識。
地方公共團體不應坐等5G環境的構建,而是應該考慮如何活用5G,並且吸引更多的5G投資,搞活利用5G環境創造出來的產業。
向5G過渡進展遲緩的風險
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景象
第1章中介紹,舒適地享受現在的通信服務4G就已經足夠了,必須創造出新的內容及服務,以此來挖掘對5G的通信需求。
根據MMD研究所實施的「2018年11月視頻上傳服務的利用和通信方式選擇的調查」顯示,在手機用戶中,用手機視聽視頻的人佔比為70.6%,從年齡段來看,10多歲的佔90.6%,20多歲的佔79.5%,年齡越大視聽視頻的人佔比越低,60多歲的佔比為55.3%。
中老年使用手機視聽視頻的餘地還很大,考慮到還會有功能手機的用戶轉為智能手機,對大容量內容通信的需求今後還會增大。
雖說如此,手機及平板電腦的通信收費不斷下降,以5G為契機收費套餐的水準上調已不太可能。今後,雖說B2C的通信費收入仍將在通信運營商的總收入中佔據較大比重,但可以預見也將緩慢遞減。
為此,對通信運營商來說,難以指望僅靠B2C的通信費收入收回鉅額的5G設備投資。正如第3章所列舉的那樣,B2B2X模式對於通信運營商來說絕不僅僅是收益機會,也可以說是必須實現的獲取收益的必要條件。
如果不積極開展5G設備投資,5G環境就不可能完善,在那個環境下也不可能創造出新的服務和內容,那就會陷入不僅是對於通信運營商,對服務提供商和消費者都不希望看到的惡性循環。
美國和韓國之所以急於構建5G環境,是因為有在該環境上創造出新產業、將新產業的運營商集中到自己的國家這一意圖。作為日本來說,不一定非要與海外各國爭奪「世界最早的5G」,但是,如果5G環境的構建遲遲得不到進展,那麼就會存在被世界性的創新競爭淘汰的風險。
抱有很大期望的自動駕駛
要想實現5G環境的構建和5G服務創出的良性循環,必須儘快構建B2B2X的成功模式。
如今正是通信運營商和中心運營商致力於策劃和實證試驗的最忙且最關鍵的時刻,作為將會產生巨大通信需求的5G服務,自動駕駛應該成為舉整個產業界之力討論並積極推進的主題之一。
第2章介紹移動時講到了實現自動駕駛還需要時間,但是如果坐等的話就根本無法實現。
5G特定基站開設計劃裡的區域覆蓋率的定義是,將全國以每個邊長為10千米的四方形來劃分,能夠在多少個網眼設置基站。但是,自動駕駛所必需的5G環境,與其說是那樣的面上的構建,不如說是要求沿著特定的高速公路,將能夠在高速移動中自如切換的通信環境與邊緣計算環境同時構建。
它與手機通信所要求的區域覆蓋率的思考方法不同,所以,必須是自動駕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汽車公司及零部件廠家、高速公路運營商、通信運營商、地方公共團體、監管部門等一起協商,設計商務模式及網絡架構。
各汽車公司、各通信運營商各自構建自己的5G環境是無效率的,由一家公司進行設備投資將導致其負擔太重,所以,難以期望只靠特定的企業付出努力就能構建起自動駕駛所需的5G環境。
無論是對朝著開發自動駕駛技術邁進的汽車公司、想要創出手機之外通信需求的通信運營商,還是對想要安全且舒適的享用自動駕駛的汽車用戶來說,自動駕駛所需的5G環境永遠也構建不起來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
自動駕駛並非各家企業各自追求最佳化,而是汽車行業與通信行業聯手推進才能接近其實現目標的課題。在汽車與汽車聯手的時代,就要求以往相互競爭的運營商之間也必須聯手。
在此,作為利用B2B2X模式期望實現的重大課題介紹了自動駕駛。想重複強調的是,如果不能創出新的通信需求,那麼向5G的過渡將會受阻。這不但讓通信行業存在巨大的風險,而且還讓所有產業出現創新的可能性都將喪失。
必須調動整個產業界的力量先創造幾個成功案例,實現設備投資和服務創出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