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 外銷武器
南明日不落 by 白面黑廝
2020-2-7 18:50
荷蘭人自己其實也猜到了這個情況,對此他們十分無奈。之前他們還考慮過拉攏滿清對付大明,可是現在大明已經是無可爭議的東亞霸主了,而且隨著瞭解加深,荷蘭對於大明的軍事實力已經認識深刻了,明白大明掌握的武器科技,是遠勝於歐洲的。這也是最近歐洲人們一直忙於在大明做的事情,想盡一切辦法搞到來自大明的武器或者技術。
哈斯霍爾特搖晃了一下自己手中的酒杯,對於荷屬印度或者斯里蘭卡的危險並不搭茬。他們的情報還不會厲害到掌握大明海軍的動向,說了也是白說。
「塔瓦雷斯公使先生,聽說你們葡萄牙正在跟大明南方兵工集團商討購買大明出產的武器的事情,是這樣嗎?」
葡萄牙公使臉色稍稍一變,道:「對此我無可奉告。」
葡萄牙在歐洲算是第二流的國家,儘管曾經也是殖民大帝國,不過現在比照著西班牙、法國這樣的國家還是差不少的。葡萄牙能夠在東亞混得開,關鍵的因素就是他們比較慫,屬於大明的歐洲小弟。葡萄牙的許多生意都是大明施捨給他們的,包括帝汶島都是這樣,作為交換葡萄牙維護大明建立的東亞貿易秩序,並且仰大明鼻息生活,交出了澳門,並且經常給大明做跑腿。
所以葡萄牙算是跟大明關係最好的歐洲國家,往來也最為密切。
哈維開口道:「公使先生,這些東西都不是秘密,我們都是有可靠渠道得到這些消息的。我們更想知道的是,葡萄牙得到的武器,是大明現役的裝備嗎?」
法國人也問了一個問題:「大明是不是僅出售給葡萄牙相關的武器裝備,葡萄牙是否有意向外再次出售呢?」
塔瓦雷斯本來就是來沙龍消遣的,沒想到他接觸南方兵工集團的負責人的消息居然不脛而走。他現在懷疑是明人主動將消息洩露給了其他的歐洲國家外交官們,但實際上真正將消息賣出去的,是葡萄牙使館僱傭的葡萄牙人自己。
塔瓦雷斯很想大包大攬地向所有歐洲國家表示,大明的裝備只有葡萄牙人可以獲得,這樣的話葡萄牙能夠打造一支規模小但是精悍的軍隊,從而在歐陸提升自己的地位。可塔瓦雷斯詢問過南方兵工的負責人,對方回答說,大明會對任何經過自己審查的國家發放武器出口許可證,這也就是側面表示了大明還會出口給別的國家。
塔瓦雷斯手上並沒有非常多的資金,他只能加緊地向葡萄牙在華商人們借款,並通知國內籌措資金,畢竟大明的裝備並不便宜。1紙殼彈步槍的單支價格高達15明兩,而大明出售的青銅滑膛炮價格更是高達上百兩。要知道這個時期歐洲人製造一支燧發槍的價格基本上也就是兩三英鎊的樣子,大明的步槍張口要15兩,也就是一支歐洲武器的兩倍價格還多。
塔瓦雷斯沒有辦法,他必須趁著這個機會採購一批大明的軍械送回國內,進行相關仿造。
「諸位先生,用你們機智的腦袋想一想,大明是不會將最厲害的武器出售給我們的。我們大約都聽說過,那種一分鐘能夠射出幾十發子彈的重機槍,還有威力十分強大的手榴彈,能夠打一兩千碼又十分精準的火炮,這些東西都是明軍看家的東西,能夠拿出來賣的武器,必然是他們自己都看不上眼的。」
法國人巴索戈曾經在法國陸軍中服役過,他說道:「明軍的那種步槍,我見過,不得不說雖然精妙,但也不是什麼難以仿造的東西,只要能夠得到樣本,我相信我們歐洲國家的能工巧匠必然能夠製作的出來,這只是成本的問題了。至於你所說的那些厲害的武器,確實明人是不打算賣的,甚至究竟有沒有那麼厲害,我都要存疑。但毫無疑問的是,即便是明軍的步槍,它的射速、準確性放在歐洲戰場上,都足以引發一場軍事革命。」
荷蘭人唯恐天下不亂地說道:「沒錯,先生們。這個國家掌握了驚人的軍事技術,而且有著幾十萬常備陸軍,這太可怕了。他們有可能會一直向西征服,就像是亞歷山大或者成吉思汗那樣,最終歐洲這一上帝青睞的土地會被這群東方人徹底踐踏。」
哈維帶著笑意懟哈斯霍爾特道:「跟大明在打仗的人是荷蘭,又不是其他的國家,而且我們都很清楚中國歷代王朝基本上都沒有向外擴張什麼,他們太過於滿足於自己的土地了,很難向外發展。」
「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你瞧現在的大明,東南亞幾乎整個變成了它的殖民地,它的擴張速度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僅見的。」哈斯霍爾特辯駁道。
沙龍中的場景幾乎是歐洲的國家矛盾的一個縮影,各個國家之間的齟齬衝突又反應於遙遠的東方。不過虛偽的歐洲人們雖然在沙龍裡會說說風涼話,吵一吵架,但是背地裡他們還是有一定的抱團的。
如何面對大明和處理與這個東方帝國的關係,是他們共同的課題。
他們戒懼這個國家,同時又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從這裡得到好處。
塔瓦雷斯和其他之後去接觸大明不同軍工公司的歐洲國家並沒有算計過明人,15明兩一支的1步槍如果放到歐洲去生產幾乎是無利可圖的。在大明這裡有著各種機械,有著蒸汽動力和已經培養起來的熟練工人,他們有著科學管理辦法,有著流水線作業,更有著大明建立起來的產業鏈進行支撐,生產一支步槍的成本是非常低的,甚至只有不到1兩。可如果歐洲的工人去生產,僅成本可能就達到七八兩的樣子,大明故意沒有讓武器的售價高太多,放在他們計算的歐洲工人的成本價以下,這就會導致除非他們有著極大的毅力去維持軍工產業,要不然一定會是「造不如買」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