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 南沙
南明日不落 by 白面黑廝
2020-2-7 18:50
離開蘇祿之後艦隊仍舊向北,經過南沙群島的時候,白明修有了一個奇特的發現。
「居然跟澳洲一樣,地形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嗎?」白明修望著眼前星羅棋布的群島,發出了感歎。
「這裡是南沙群島了吧。」獅姐站在他身邊問道。
白明修點頭說道:「經緯度上看,沒錯了,就是這些島有點大了些。」
也不怪白明修奇怪,他縮減到的南沙群島個頭都似乎大了不少。艦隊進行了一番大致的測繪,發現面積最大的美濟島、渚碧島等,面積都在一千多平方公里,南沙諸島加起來的面積比夏威夷群島還要大了。
在這些島上,白明修還遇上了來自大陸上的大明漁民,他們都沒有剃髮,當發現官兵上了島,都一個個十分害怕。當發現這些軍爺是太子殿下帶領的明軍時,有一些人甚至還痛哭流涕。
白明修才知道,有一些人其實也根本不是漁民,就是不願意受滿清通知出逃到這邊的,很多人就直接在在南沙這些島嶼上結廬為居,最遠的有人跑到了曾母島,也就是納土納大島。
這些人裡面還有一些讀書人,其中有個叫周慎思的舉人,是佛山人士,說是不願意委身韃子做官,帶著全家老小坐船跑到了美濟島上。
周慎思得見太子殿下,長淚沾襟,三跪九叩,說道:「聞聽太子殿下率王師,興舟海外,匡扶社稷,重造大明,喜不自勝。學生周慎思身無長才,願奉殿下之令驅馳,隨殿下驅逐韃虜,還我漢家山河。」
白明修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逃出故土,來到南海,打算不食周粟的讀書人,瞧他賣相倒是還挺一身正氣的,就是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學問。不過這會兒白明修是很樂意來者不拒,收納人才的。
他不會去問一些什麼之前為什麼不參加反清義軍之類的怪話,這個時候不剃頭的人,白明修都要高看幾分。這周慎思言談做對還算不錯,年紀也不算大,三十出頭,白明修也就順手收入隊伍中,看看以後用不用得上。
這次北伐行動中,白明修本身就帶了一批行政官員,除了少量是從緬甸帶出來那一批咒水之難的倖存者,大部分都是澳洲人。好在白明修現在雖然開了新朝廷,以近代國家的方式去搞治理,但是新接手佔領區之後,他也不可能過分的大動干戈。
對於周慎思來說,在南海這個不毛之地居然能夠遇到大明王師,還能見到太子殿下,對他而言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周慎思在粵省小有名氣,素來有神童之稱。只是有些恃才傲物,不屑於與朝堂袞公為伍。等到清軍殺來,周慎思害怕受到波及,才帶著家小出海,本想就這般清苦地度過一生,卻沒有想到見到了白明修北伐的艦隊。
周慎思雖然不太懂兵戈之事,但是他以前見過亂軍,見過清軍,此時所見的明軍,紀律嚴明,威武雄壯,令他心折。而且他心道:「據太子說,他是得鄭和遺部在海外之國所助,盡起精兵銳器,北伐復國的。僅僅是跨越大洋千萬里,這份雄心和執著,就已經是行大事者。且此時中原人心未定,胡兒行惡政,百姓仍眷戀朱明,晉王仍在西南,如果太子真的能夠攻略廣州,那麼天下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我前半生太過恣意,不問國事,到最後流落如此。此刻天可見憐,蒙見英主,當出世,建功立業才是!」
用後世人的說法,這個周慎思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國家抱負和志向,實際就是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逃離出家鄉,更多是害怕遭受亂兵侵害以及家破人亡。這個時候天降機會,他自然也不會錯過。
白明修隱隱能夠察覺出周慎思的想法,不過他也沒什麼在意。此刻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南沙群島的事情。
「嘖嘖,這片群島景色著實秀麗,考慮到下面都是石油,未來還是大有可為的。澳洲那邊已經開始研究內燃機的技術了,石油恐怕在未來十年內就要登上舞台。只不過南沙這個地方還是讓人覺得雞肋啊,畢竟澳洲、美洲大片的土地都等著佔領,南沙這邊這點島嶼現在找人移民開墾,都覺得沒太大意思。」
白明修索性命人刻了一些主權碑,每一個島嶼上都立了一塊,雖然他不覺得這年頭殖民者會對這些小島有什麼興趣,殖民者們的目光都在呂宋島、爪哇島、馬來半島之類的地方。只不過白明修自己覺得,走到哪兒立一塊碑是做人的好習慣,日後萬一子孫們要喊點自古以來,那這些碑也有說服力。
由於白明修這樣酷愛鑿石碑,砍幾千個人頭喜歡立塊碑,開疆闢土了喜歡立塊碑,取得什麼大成就了也喜歡立塊碑,再加上白明修國學世家出身,一手書法越練越有味道,甚至以後被人捧得自成一派,他也被後世史家稱為『立碑皇帝』,他立下的種種石碑,也屢屢被書法愛好者追捧並觀賞臨摹。
後話不表,南沙諸島上一些南逃的明人希望跟隨太子殿下回歸家鄉,不過白明修還是安撫他們先呆在這裡,畢竟他是去打仗的。只有少數如周慎思這般還有些用處的,被白明修給帶上了。
這次北伐航行,白明修也算是周折了一番,打了帝汶島、見了蘇祿王,又在南沙安撫了一下百姓,這才加緊乘季風航行去到海南島。
大明復的艦隊直接開進了瓊州海峽,目標直指瓊州府府城。整個海南在這個時候,清軍的守備力量薄弱至極,而清軍根本也沒有防備海上來的敵人,當白明修率領的大明復戰艦開入南渡江的時候,清軍甚至都還沒有反應過來。而瓊州府甚至也沒有鞏固的炮台之類的工事進行防禦,由於事出突然,瓊州知府朱之光尚未來得及做出任何準備,明軍就已經發動了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