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中山七里之謎
晚安,拉赫曼尼諾夫 by 中山七里
2020-1-31 18:16
仲道郁代(鋼琴家)
中山七里是何許人物?
讀完本書《晚安,拉赫曼尼諾夫》後,這個疑問更深了。
自從我被書名吸引,讀了前作《再見,德布西》之後,這個謎就一直令我好奇不已。
首先,這篇故事是推理小說嗎?還是音樂故事?這就令人不可思議了。從一開始提示事件,到事件正式發展前,故事以極濃的密度描寫了音樂大學以及音樂世界的種種,引人入勝,其逼真度完全不像是一個圈外人寫出來的。即使是行家來讀,也同樣趣味盎然。而對古典音樂完全陌生的人讀起來,一定也能相當滿足。
不過理所當然,最後事件會真相大白,讓讀者放下心中大石,心想:這果然是一部推理小說。
過去曾有這種音樂故事的推理小說嗎?作者中山七里究竟是何來曆?我忍不住好奇起來。其實在寫這篇稿子的現在,我依然完全不清楚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當然,如果上網搜尋,應該可以查到某些信息,可是我要先用力按捺下來,試著自個兒推理看看。
首先是年齡。
看看書末參考數據的CD項目,每一張都是出自令人認同的傑出演奏家之手,可是他們都不是現代的年輕音樂家,而是上一個世代的名匠。這樣的偏好,反映出作者年約四十多歲,是在一九七〇至八〇年代受到古典音樂洗禮的世代嗎?
然後是人品。
演奏家的心情、音樂大學的內幕、樂器知識、業界秘辛,每一樣描寫都切中要點,而且非常客觀。從這種冷靜的分析與音樂描寫的熱情之間的平衡來看,雖然不到被稱為古典音樂宅的狂熱者,但會不會在本質深處是個音樂愛好家?然後從街景描寫的細膩來看,可以看出作者熟悉名古屋;而從主角城戶晶的生活感覺,也可以想像出作者本身的人生。
還有難以揣測性別的七里這個名字。
我猜作者應該是男性。因為女性應該會感傷、優美地描寫的音樂部分,在本書中卻是邏輯性地,訴諸知性與感性來描寫。
如何?我的推理說中了嗎?中山七里先生?
話說回來,七里先生真的寫了好多精彩的內容。就好比托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托爾斯泰在《克羅采奏鳴曲》中讓登場人物暢談音樂一樣。
「音樂不是職業。音樂是生活方式。現在這一瞬間是否正在演奏音樂?而自己的音樂是否打動了聽眾的心?唯有這些,才是音樂家的證明。」?沒錯!一個對的音樂家就應該像這樣活。
「音樂會反映出那個人的一切。人生觀、性格、價值觀、心的顔色、靈魂的形狀。」?一針見血到令人害怕。
「他們在與外界隔絕的表演廳中接觸到非現實的世界,宛如置身夢境。要忘掉現實是至難之事。尤其在這個不景氣的年代,窮困的生活隨時隨地都會探出它的苦臉來,煩人的人際關係則是剪不斷理還亂。而這些積鬱全被《皇帝》吹拂得一乾二淨了。現在充斥著這個大廳的,是勇氣與希望,還有讚歌。」?沒錯!這正是在同一瞬間、同一個空間共享音樂的喜悅。
四散在各處的音樂真理以及對音樂的熱愛。這是這部推理小說不單純隻是推理小說的證據。
然後故事的最高潮,拉赫曼尼諾夫協奏曲的演奏場面。精彩地揉合了心理描寫、樂曲分析與演奏情景的描寫,就連熟知樂曲的我一邊讀著,都忍不住想要聆聽這首曲子了。最後場面的鋼琴曲,拉赫曼尼諾夫的《鍾》亦是如此。這能不能說是一部附有背景音樂的推理小說呢?當七里先生的下一部音樂推理小說作品出版時,希望出版社務必要附上CD。一邊聆聽曲子一邊閱讀,肯定能更進一步加深感動。
雖然是小細節,但發現作品之間的秘密關聯也非常有意思。「在鋼琴比賽咒罵身障者的女生」云云,是不是在說前作《再見,德布西》中的情節呢?七里先生?
最後我想介紹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面,它可以說是偶然與日本的現況重疊在一起。
也就是在暴雨中的災害避難所,一片騷然而令人心痛的狀況中,主角演奏小提琴的場面。
「就和科學與醫學是為了對抗人類所面臨的苦難而存在的一樣,音樂也是為了驅逐侵蝕人心的怯懦與無情而存在的。確實,想靠一根手指頭帶給所有的人安甯,這完全是一種傲慢;可是即使隻有一個人,隻要有人需要音樂,我覺得就應該為那個人演奏。」
七里先生,謝謝你帶給我們這麼美好的訊息。希望有一天能有榮幸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