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工廠
漢興 by 碩鼠就是我
2020-1-27 18:43
徐世楊希望在隆道二年把棉花種植面積提高到三十萬畝,農業公司將為此投入一萬以上的奴工和數千平民工人,如果一切順利,這些棉田的產量足夠供應兩座現今青州紡織廠規模的工廠。
如果在加上毛紡織和麻紡織,齊省今年能擁有3萬以上工業婦女,這對於人口稀少的齊省,是一個很優秀的動員數字(預計工業婦女占總人口的2%,這個數字已經接近二戰鬼子的工業婦女比例)。
青州紡織廠的經理倒是清楚徐世楊對紡織的重視程度,但他不太明白為何這位年輕的統帥如此在意這似乎對戰爭並無太大作用的廠子。
當然,統帥的重視對他來說是個好事,齊省即將成立六部,明確官員權限的消息已經漸漸傳開,這邊沒有那麼多讀書人組成文官集團,因此類似他這種實際掌握一線情況的事務官就有可能在新成立的工部佔據頭角。
換句話說,徐世楊越重視,紡織廠經理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大權限。
「請少都督放心,棉紡機器今年一定能見到成果。」
紡織廠經理大聲承諾:
「工人培訓也已經上正軌,以老帶新,三個月就能帶出一批手法嫻熟的女工。」
現在齊省各方面對徐世楊的稱呼都不一樣,比如軍方通常稱呼他為司令,官員則大多以他大都督繼承人的身份稱呼為少都督,民間則喜歡稱呼他小將軍,還有些相熟的親戚稱呼他三郎之類,總之稱呼相當混亂。
徐世楊本人對此倒是沒什麼特別意見,反正什麼稱呼他都能接受。
徐世楊鼓勵道:「你有這個想法是好事,咱們現在就缺有實幹水平的官員,加油吧。」
……
接下來是鑄幣廠,銀行下屬的鑄幣廠目前只鑄造當十貫面值的金幣、當一貫的銀幣,以及面值一斤、五斤、十斤三種面值的糧票。
齊省並不發行銅錢,金銀幣主要用以跨省或跨國大宗貿易,糧票則作為輔幣,完全在內部流通。
與江南不同,齊省所謂一貫按標準的一千錢計算,這個數字比大周通行的一貫高了足足250錢,不過齊省金銀幣鑄造精美,金銀含量均衡,信譽很高,因此江南來的商人都很喜歡這種大額錢幣。
至少雙嶼港李家現在很願意接受齊省金銀幣進行貿易。
都督府每年能從發行貨幣方面獲得高額鑄幣稅,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源,不過一旦六部成立,銀行和發行貨幣將會完全交給大都督直轄的戶部管理,徐世楊將失去對此方面的管轄權。
當然,他還會保留建議權。
畢竟貨幣代表一個政權的信譽,徐世楊不希望失去自己管控的貨幣出現太大波動,以至於侵蝕都督府的權威。
徐世楊給戶部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嘗試發行鐵幣——這玩意不在齊省流通,而是運到江南或扶桑套購物資——這兩個地方貨幣稀缺程度都十分嚴重。
扶桑那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當地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各大名對鑄幣似乎也沒什麼興趣,他們統計收入以折合大米的糧本位為主,實際貿易以金銀實體和走私進去的大周制錢為主流通。
徐世楊認為,對扶桑傾銷鐵錢套購金銀硫磺,應該能好好掙一筆。
大周的情況則是制錢私錢並行流通,朝廷似乎已經放棄了對鑄幣的監管,鐵錢與制錢按當地匯率二換一的話,齊省這邊的利潤同樣將十分豐厚。
既然要鑄造鐵錢,那麼鐵供應量就十分重要——因為鐵與銅不同,這還是最重要的武器、工具原材料,產量不高可不敢這麼玩。
因此接下來徐世楊重點視察的工廠就是萊蕪的鋼鐵廠。
這地方附近就有鐵礦、煤礦,原材料和燃料供應都沒問題,新式煉鐵高爐投產之後,齊省的鋼鐵產量預計在最近兩年會有一個急速提升過程,鋼鐵產業下游的各種工具、武器、機器等工廠產量都會因此受益。
萊蕪鋼鐵廠目前沒有女工,甚至也沒有外族工人,所用人口全都是最受都督府政權信任的漢族工人,可謂最核心的產業之一。
「本鐵廠以焦炭煉鋼,預計今年年產鐵1萬5千石,鋼1千石!」
鐵廠經理對此十分自豪,儘管細算起來,鐵產量不過一千一百噸多一點,鋼產量連一百噸都不到。
這個數字擱在另一個位面絕對是個笑話,恐怕也就是個村辦企業的規模,不過在這個時代,這個數字確實值得自豪。
徐世楊不知道與江南的大周相比如何,但肯定超過女真韃子,估計在現今整個世界都能排的上號。
……
徐世楊最後視察的工廠是兵工廠。
目前齊省有兩個兵工廠,一廠在青州,主要以胸甲、刀矛等冷兵器為主,也生產神機炮。
二廠遷往登州,主要生產燧發槍、各種型號的野戰炮和艦炮,同時還為即將成立的車輛廠生產車用大型板簧。
另外還有一個單獨的火藥工廠,廠址選擇莒州浮來山——因為在山裡,就算出了事,也不會造成太大破壞。
一廠廠長還是原來十五屯的鐵匠老張,實際掌權人是他的長子,這小子對徐世楊保證每個月能提供一千五百件胸甲,如果所需更多,提高產量到三千件也行。
徐世楊覺得他可以對非韃子的中立地方出售一些鎧甲,只是這方面忌諱很多,能不能實現還得考慮大都督的意見。
二廠廠長是湯隆,這小子混的不錯,他把當初浮來山當家的遺孀娶回了家,還買了兩個韃子婆娘當小妾,目前也是兒女成群,人生幸福美滿。
對於都督府政權,這個前土匪算得上感恩戴德,因此對登州的第二兵工廠傾注了大量心血,使得二廠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超過一廠——這也是徐世楊把重要的火器生產放在這邊的原因。
按照湯隆的匯報,登州二廠每個月可以生產一千條槍,但技術水平足夠的工匠人數還是少,因此仍舊維持一半燧發槍一半火繩槍的水準。
不過即使每個月五百條燧發槍,似乎給新軍現有的全部火槍手全面換裝也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