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新訂貨
絲路大亨 by 克裡斯韋伯
2020-1-19 21:02
南京,戶部。
「請問若是要見吳侍郎,要怎麼走?」沈明臣有些膽怯的看著眼前這個坐在長桌後的書吏,在長桌上擺放著一塊銘牌,上面寫著「問訊處」三個字。
「您要見吳侍郎?」那書吏抬起頭來,笑問道:「那請問您有沒有預約呢?」
「預約?」沈明臣聞言一愣,旋即笑道:「在下沈明臣,乃是北京留守胡宗憲胡大人的使者,受命前來商議關於撥款的事情!」
「原來是沈先生!」那書吏手指滑過一旁的排列表,笑道:「找到了,您在這裡稍等,我讓人進去通傳一聲!」
「好,好!」想不到那書吏竟然沒有為難自己,沈明臣不禁有些喜出望外,他以前可是久聞六部書吏的厲害,即便是三品、四品的大員有時候也要吃他們的苦頭,他從袖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門包,巧妙的從袖子下面塞了過去:「有勞了,些許心意,還請收下!」
那書吏一愣,看了看左右無人注意,趕忙收下,低聲笑道:「沈先生,吳大人今早事情不多,您稍等一會即可!」
那書吏說的果然不錯,只過了片刻,便有人出來引領沈明臣,穿過一個院子,來到一間花廳前:「沈先生請,大人便在裡面相候!」
「多謝!」沈明臣拱了拱手,進了門,只見吳伯仁坐在上首,兩人起身相互行禮,分賓主坐下,吳伯仁笑道:「沈先生你今日來應該是為了軍費撥款的事情吧?」
「不錯!」沈明臣苦笑道:「吳大人您也應該清楚,當初靖難時徐階和李春芳把九邊的可戰之兵幾乎盡數抽空,結果都毀在了壽州,後來重建的新軍也就是個樣子貨。東主受命北京留守,第一樁大事便是重建宣大、薊州、遼東,這幾個軍鎮,以護衛北京。朝廷幾位相公雖然議定了,但是談到款項,就只有找你了。吳大人,這件事情可千萬耽擱不得呀!」
「沈先生你也不要叫苦了,北邊的情況我還是知道一點的!」吳伯仁笑道:「京師北遷之後,北京的外戚貴胄,太監宮女、文武官員都沒了,加上侍候他們的奴僕隨從,至少二三十萬人,少了這麼多張嘴,至少糧食應該是不缺的吧?」
「糧食確實不缺,但光糧食是不夠的呀!」沈明臣歎道:「軍中器械、藥子、布帛還有將士的薪餉,都是要銀錢的!只憑北直隸那點稅如何夠?」
「這方面我也知道!」吳伯仁笑道:「你先看看這個!」說罷他從桌上拿起一張紙,推了過去。
沈明臣接過那張紙一看,身體微微一顫:「這,這些是——?」
「沈先生,你應該知道當初平定北方之後,申王殿下便辭去了大都督得官職,並上奏朝廷,要將募集的平亂之軍逐一裁汰,這些就是已經裁汰的十二個聯隊步隊的甲仗火器。你先清點一下,就走海路運到天津衛,然後再由胡師具體分配!」
「好,好!」沈明臣聞言喜出望外,笑道:「說實話,眼下九邊最缺的其實不是人,而是甲仗器械,這可是解了燃眉之急呀!」
「當初殿下募集的新軍前後一共有一百二十個聯隊,會在兩到三年的時間內大部分裁汰,多餘的甲仗將全部送到天津衛!沈先生,你現在可以放心了吧!」
「放心了,放心了!」沈明臣鬆了口氣,他奉命南來的時候早有吃閉門羹的心理準備,畢竟京城現在在南京了,九邊的重要性已經大打折扣,能夠這麼痛快的拿出這麼多東西來,著實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雖說這些東西都是別人淘汰下來的舊貨,但算起來也就用了一年多時間,總比沒有強。
「至於餉銀的事情,我會讓人在天津衛建立一個總核算處,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沈先生你主管此事,如何?」吳伯仁笑道。
「啊,這,這——」沈明臣當然知道這裡的好處,不由得喜出望外:「下官只怕不能勝任!」
「我會給胡師寫一封信,具體事情會在裡面!」吳伯仁笑道:「沈先生你無需擔心!」
「好,好!」沈明臣下意識的應道,當他離開花廳的時候,雙腳幾乎踩在棉花團裡,一腳高一腳低的。
「蠹蟲!」看著沈明臣的背影消失在門外,吳伯仁發出一聲冷笑。在周可成新建的政治格局裡,胡宗憲所擔任的北京留守處於一個十分特殊的位置。對於傳統的華夏國家來說,北方的遊牧民族是最主要的威脅,因此最強大的軍團必須部署在北方邊防線上,但為了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必須在京城屯紮重兵,即強幹弱枝。為了解決以上兩個政策之間的矛盾,明成祖朱棣在靖難成功之後不久便遷都北京,由天子親自指揮強大的北方邊防軍,即天子守國門。
而在第二次靖難戰爭之後,為了確保對首都的控制,周可成在摧毀了北方軍力之後,又將都城遷回南京,由胡宗憲出任北京留守,指揮遼東、薊州、宣大這幾個北方軍鎮,而延綏、寧夏等幾個西北軍鎮則由另外的巡撫指揮。顯然,胡宗憲幾乎處於唐代安祿山同一個位置,而唯一不同的是,宣大、薊州、遼東這幾個軍鎮眼下實力空虛,暫時無力威脅南方,而天津衛的存在又使得南方可以通過海路迅速投放平叛的軍事力量。作為周可成的心腹,吳伯仁當然知道天津衛的重要,所以他在返回南方之前,就舉薦自己的心腹李真擔任天津衛的長官,並下令其加快港口和要塞區的建設。至於將裁汰軍隊的武器運給胡宗憲也是周可成的授意,畢竟這可以取代原本必須支出的撥款,用節約下來的款項可以向江南兵工廠訂貨,生產更新式,質量更優良的武器。訂貨會帶來就業,稅收等等眾多好處,在這個事情上,吳伯仁早已熟極而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