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救廬州
絲路大亨 by 克裡斯韋伯
2020-1-19 21:02
盱眙。
節堂上是鐵甲、盔纓、紗冠、綢緞與皮裘的海洋,將官與文官們按照自己的官階分列在節堂兩側,屏住呼吸,等待著督師大人的到來。相比起眾人,一身青衫的沈明臣格外顯眼,他穿過一大堆將官、文官,快步向寶座旁邊的位置走去,每個人都趕忙為他讓出道路,並報以慇勤的笑容,如果是平時,沈明臣一定會一一回禮,但此時的他已經顧不得這麼多了,只能急促的向讓路的人點點頭以表示感謝。
「督師大人到!」
中軍官高亢的通傳聲驟然響起,眾人趕忙挺直身體,胡宗憲神情嚴肅的在當中的太師椅上坐下,威嚴的目光掃過行列裡的每一個人,最後停留在沈明臣身上,他臉上露出一絲笑容:「明臣,有什麼消息嗎?」
沈明臣點了點頭,他湊到胡宗憲身邊附耳低語了兩句,胡宗憲點了點頭,示意沈明臣回到自己的位置。
「諸位,前天晚上,中都城陷落了!」胡宗憲的聲音十分洪亮,全然不像是宣佈對手獲勝的樣子:「不過這沒有什麼,中都不過是空城一座罷了,譚倫想要就讓他拿去好了!」
胡宗憲這句話當然與事實不符,作為明朝的三都之一,中都城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城外還有皇陵,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只要將其拆毀都可以獲取大量的財富和物資,可以大大的緩解北軍的燃眉之急。但問題是譚倫不可能這麼做,身為大明的臣子,去拆中都的皇宮,皇陵只怕不用南軍打過來,徐階的撤職令就發過來了。
「如今之計,最要緊的是扼制住北賊的游騎!列位有何妙策,可以直言!」說到這裡,胡宗憲的聲音裡終於流露出一絲惱怒來,雖然盱眙緊挨著洪澤湖,與淮安府有水路相通,無需擔心北軍的游騎襲擊糧道,但是敵方游騎的頻繁活動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方才沈明臣就在胡宗憲耳邊說昨天高郵附近的好幾個村鎮遭到了北軍騎兵的襲擊,運河上十幾條漕船也遭了池魚之殃,就連距離南京只有一江之隔揚州都驚動了。這才是讓胡宗憲真正擔心的事情——他唯恐周可成因為這件事情認為自己無能而降罪於自己。
「末將以為,應當令各村鎮操練鄉兵,挖掘壕溝,立寨自守。這樣一來敵騎野無所掠,自然無法深入!」一名將領大聲道。
「可,可是這樣一來,必將勞民傷財呀!」一名文官反駁道。
「這可是在打仗呀!練鄉兵,立寨自守勞民傷財,總比被北賊搶個乾淨好吧?」
「為何不與北賊決一死戰,游騎的事情自然瞭解了。盱眙可是有七萬大軍,七萬呀!」
節堂上頓時陷入了爭執之中,絕大部分文官都反對讓各州縣立團自守,理由是這樣勞民傷財,也不能迅速結束戰事;而武將們則主張繼續採用拖延戰術,因為他們都很清楚北軍騎兵的活動其實並不能傷害南軍,而他們也不願意在寒冷的冬天和那些來自北方的勁敵野戰,寧可等到來年春天下雨,土地鬆軟,弓軟無力的時候再與敵人交戰。面對眾人的爭執,胡宗憲一直保持著沉默,幾分鐘後他起身道:「今日便到這裡吧!」說罷便向節堂後走去。
一直都沒有發表意見的劉沿水吐出一口長氣,他看了看左右,跟著人流走下節堂。還沒走多遠,身後便趕來一名僕人,攔住劉沿水道:「劉將軍,督師大人請您回去,有事相詢!」
劉沿水沒有詢問,便跟著那僕人回到行轅,站在書房外,透過沒有關嚴的窗戶他看到胡宗憲與沈明臣坐在書案旁正在說些什麼,神色極為嚴肅。他提高了嗓門道:「末將劉沿水參見督師大人!」
「進來吧!」書房裡傳出胡宗憲的聲音。劉沿水進了書房,行禮如儀。胡宗憲指了指右手邊的圓凳,示意劉沿水坐下,口中卻向沈明臣問道:「明臣,你覺得與譚綸野戰,有幾分勝算?」
「五成最多了!」沈明臣猶豫了一下,不過還是說了心裡話:「冬日草木凋零,土地堅實,正利於北騎馳突。而且敵軍多有九邊之夷丁,善於騎射,驍勇善戰,若是與其在冬日野戰,只怕凶多吉少!」
胡宗憲點了點頭,目光轉向劉沿水:「劉將軍以為呢?」
「末將未曾與九邊之兵交過鋒,不敢妄言勝敗。不過戰象產自南方,喜濕熱而惡酷寒,若是在冬季出戰,只怕要打些折扣!」
胡宗憲聽到這裡,如何還不知道劉沿水也反對在近期與敵軍野戰,這讓他有些失望但也無可奈何,畢竟對方是周可成手下的愛將,只要不觸犯軍法自己根本奈何不了對方。但面對騎兵佔據絕對優勢的北軍,再沒有戰象的支持,那這野戰就沒法打了。他考慮了一下,問道:「這麼說來,戰象冬日裡就沒法出戰了嗎?」
劉沿水聽到這裡,如何還不知道胡宗憲的意圖,他小心的答道:「要打肯定是可以的,但威力會小不少!」
「那便好!」胡宗憲見劉沿水沒有直接拒絕,精神一振笑道:「那好,劉將軍你說如果讓你出兵攻打北賊,你打算怎麼打?」
「如果是我?」劉沿水看了看地圖,低聲道:「如果是我的話,就先救廬州!」
「救廬州?為何不先打中都?」
此時劉沿水腦子裡已經想清楚了,沉聲道:「原因有三:第一北賊已經攻破了中都,彼為主,我為客,以客犯主,我軍勝北賊可以守城,我軍敗則無城可守。而廬州尚在我軍手中,裡應外合破圍城之北賊不難,結了廬州之圍,然後以廬州為後矩,攻中都,這樣即便前鋒受挫,也有一條退路,不至於全局不可收拾!第二、廬州不過是北賊的偏師,先破其偏師,其膽氣自墮,我軍士氣便漲;第三,解了廬州之後,與安慶便連成一氣,從南京到安慶有水路相通,兵糧補給便可源源不斷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