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槍法 - 絲路大亨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三百五十六章 槍法

絲路大亨 by 克裡斯韋伯

2020-1-19 21:02

「呵呵呵!」吳伯仁聽到這裡,不由得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說:「唐公,您未必想的也太多了吧?大明開國已經差不多兩百年了,即便周先生與那方國珍有什麼關係,這麼長時間下來還能留下什麼?而且我看他所作所為,都是一門心思為大明效力,怎麼看也不像是別有用心的樣子。」

「是嗎?」唐順之將信將疑的放下鳥銃:「若是如此,那就最好了!」

「對了,你方才說百兵以弓箭為先,那若是將弓箭,鐵炮都去掉,剩餘諸兵之中,以何者為第一呢?」

「自然是槍矛!」唐順之不假思索的答道:「戰陣之上,要的是取人性命,有進無退,百兵之中無有能及得上槍矛的,什麼劍,叉,鏟,雙刀,短刀,鞭鑭,大刀,戟。遇上會使槍的都不過兒戲,徒然送命而已!」

「唐公此言過了吧!」吳伯仁笑道:「若是如此,為何我大明軍士多敗於倭刀之下?」

「那是他們不會使!」唐順之冷笑道:「刀劍不過是護身自衛的兵器,若是遇上使長槍之人,只有拚死迎著槍尖上前,迫使槍手發力刺殺,才有機會取勝,只有膽力絕倫之人,才有死中求活的機會!然而槍手若是使得好的,你又豈能擋得住他那一戳?那天我若手上是桿長槍,不是木棍,那平佐十條命也去了!」

吳伯仁一想,唐順之說的也有道理,他那天手中拿的是根棗木棍,長度、輕重都與平時的長槍有所不同,不說別的,當時軍中使用的長槍製作都十分講究,除了材料要求外,還有式樣,槍把末端要比槍尖粗上不少,這樣一來長槍的重心就比較靠近槍把處,這樣使用起來就靈便不少,而來粗重的槍把也可以當錘棍使,而且槍桿前端都包裹有鐵皮,以免被對手用刀斧砍斷。若那天唐順之手上拿的是長槍,出手的速度會快上不少,若是貿然衝擊,很可能當面就給一槍扎死了。他想了想問道:「那若是刀牌手呢?」

「呵呵!」唐順之笑道:「可用左右插花式破之。」他一邊講述,一邊用手做出比劃來,原來這左右插花式說的是連續用槍尖戳刺盾牌的左右邊緣,邊緣受到重擊的盾牌就會翻開,槍法便可順勢刺入殺人!

「那若是蹲下以盾牌遮擋身體,就地滾入,搶入槍中段呢?」

「可用倒根打(用粗大的槍把擊打)!」唐順之笑道。

「那若是叉鏟呢?」

「那就更簡單了,用力左右抽打即可,叉鏟頭重,對打起來速度跟不上長槍,幾下就能一槍扎死!」

「那鞭鑭呢?」

「可用勾撲法破之!鞭鑭硬但短而身重,上下兩路便是鞭鑭的弱項,先槍頭勾劃他的雙腿,再用扑打的方法打頭頂即可破之!」

「那大刀,長戟呢?」

「可用虛串法!大刀與長戟頭重而腳輕,槍手可用虛假的槍圈迷惑他,他若是不跟你,便由虛轉實,一槍戳死他,若是跟你,便可徑直而入,他速度不及你,只有束手待死!」

就這般,吳伯仁一連舉出七八種兵器來,都被唐順之隨口破之。最後吳伯仁只得作罷,問道:「那若是如你這般說,那為何還有這麼多兵器,大夥兒都去使長槍便是了!」

「一來槍法易學難精,且良師難尋,尋常鄉下把式,自家連棍和槍都分不清,便來誤人子弟;二來若是劫營巷戰,地形狹窄之地,或者查禁森嚴,無法貼身攜帶長槍,也可用刀鞭棍棒;三來長槍須得雙手使,使槍就無法使用弓弩短標,刀牌手亦有破槍之法,比如帶三根短標,身隱於牌下,陡然出手投擲,然後便近身撲擊,亦十分厲害。但若是槍法使得好的,三步之內便是天涯,取人性命如等閒事爾!」

聽了唐順之這番解釋,吳伯仁不由得心潮澎湃,起身向對方斂衽下拜:「學生對於武事素來喜愛,還請唐公傳授槍法!」

「吳公子請起!」唐順之趕忙伸手扶起吳伯仁:「你方才也聽到了,這槍法易學難精,沒有個一兩年功夫看不出成果的,你明年就要春闈,還是先把心思放在學業上吧!」

「唐公,這進士的事情再過三年也不著急!」吳伯仁笑道:「倒是這槍法,學生倒是一刻也放不下了!」

「不著急?」唐順之不由得笑了起來:「吳公子,在我大明士子眼裡這科舉是比天還大的事情,你居然說再過三年也不急?胡汝貞(胡宗憲字汝貞)那一番苦心花在你身上著實是白費了呀!」

被唐順之這麼一說,吳伯仁也有些不好意思,苦笑道:「唐公教訓的是,我這般想確實挺對不起胡大人的。若是一年前我也不敢這麼想,可惜這一年我見識的一些事情,想法自然就變了!」

「哦?見識了許多事情?想法變了?」唐順之不由得好奇的問道:「這當怎麼講?」

「唐公,這科舉之事說到底也無非是遂平生之志,雖有高下之分,但說到底不過是人心而已,無非有的人是為了安世濟民開太平,有的人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罷了。但經歷了一些事情後,學生突然覺得即便不得這條路,也未必不能遂我平生之志,黃金屋顏如玉不消說了,就算是安世濟民,留名青史也不是太難了!自然對這科途熱衷之心便淡了!」

「還有這等事?」唐順之不由得暗自吃驚。在科舉上他是過來人,即風光過,也蹉跎過,最後被貶官還鄉把心思花在文學、兵事、武藝等事情上,說到底對利祿雖然淡了,但一顆男兒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心還在。正因為他是過來人才更加明白像吳伯仁這樣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會有這種想法的難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憑借一己之能,改變整個家族乃至帝國的命運,有幾個讀書人能夠抗拒這種誘惑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