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朝堂官制
三國之大漢重生 by 凌風笑諾
2020-1-16 18:58
這一群人代表的是朝臣。
數日後,各地州郡縣地方長官便紛紛上表勸進。他們代表的是地方官員,卻同時送上了百姓的《請願書》。
然後,各軍團首領也接二連三地派人送回勸進書及百萬官兵《請願書》,勸劉琦登鼎九五。
當然,這都是荀彧、田豐主持的。許靖這個組織宣傳部長當然更是功不可沒。
後來辛憲英的記載是:朝中眾臣、名士勸王進帝而不允;數日後得七州數十郡守聯名上書,並附千萬百姓《請願書》勸進,王不允;又數日,各軍團統帥派人上書勸王進帝位,王推托不得,應允……
這不是篡漢自立,而是重鑄大漢朝綱。
官制遲早要改革,但不是現在。
那麼,老的朝庭各個機制都必須建全才行。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制,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檯。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御史台體制貶損,成為少府屬官。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東漢一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歷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例外。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死後即廢。
這個位置權力太大,眾人商議,將此位置給了已故大儒鄭玄。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
東漢以來,常有三公因小事而被罷官,更有許多人的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處死。
按東漢制度,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三公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制度。
太尉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陞遷、降調的依據。領太常、衛尉、光祿勳三卿。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各曹掾、史、屬共二十四人。
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上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徵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
此外,還有黃閣,主簿,是閣下諸吏的長官。另有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其他令史分隸諸曹,辦理文書事務。
太尉府諸曹的設置以及職掌來看,太尉的管轄範圍似乎非常廣,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太尉諸曹所領事務,或受制於尚書檯,或僅僅為文牘往來,本身並沒有可否之權,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沒有實際節制的權力。
司徒,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領太僕、鴻臚、廷尉三卿。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三十一人。
司空,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
東漢沿西漢制度,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
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一、光祿勳除西漢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之外,增置東中郎將、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二、少府尚書改稱尚書檯,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檯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檯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軍事方面,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漢末大亂,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臨事設置,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部隊(如驍騎、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務。
以後,開始出現四征、四鎮、四平、四安等重號將軍。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不是劉琦想封誰就封誰的,這牽涉甚廣,不光是劉琦身邊的老兄弟,還有許多名士大賢,甚至還要顧及一下曾經從長安追隨劉協東逃的官員。
劉琦想不參與也不行,官要給,權力卻不能外放,這是劉琦交待荀彧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