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天時、地利、人和
三國之大漢重生 by 凌風笑諾
2020-1-16 18:58
孫權投降劉備後,劉備正式接管了孫家的全部地盤,除了被周瑜搶去的蘄春郡。
孫權真的被劉備上表為交州刺史,劉備不算食言。
大軍迫近交州,逼迫士燮兄弟交出交州的控制權。
孫權雖然名義上是交州的最高領導者,但已經被劉備剝奪了所有軍權。連同其手中的文臣武將全部接收。除了寧死也要追隨孫權為家將的三朝老臣韓當和從小與孫權一同長大的凌統,程普因聯繫不到周瑜,對孫權不滿,告老還鄉。
其他的大到張昭、張紘,小到呂蒙、陳武、朱然等文武全部歸順劉備。
不管歷史怎麼演變,劉備善於收買人心的本能都沒有變。
劉備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
一來他自己本身出身貧寒,他深知貧寒百姓的苦楚,也很願意重用出生貧寒的將領。
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地結交士族,非常珍惜得來不易寫「皇叔」之名。因為他非常羨慕士族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優越地位。所以,他對士族的拉攏程度也是當時各路諸侯中力度最大的。
他在盡力地維護著大漢傳承四百年的士大夫制度,所以深受青徐揚州一帶士族的擁護。
同時他又盡量地減輕治下各地的稅賦,至少是遠遠低於曹操、袁紹、袁術等諸侯的。
其仁義之名也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他在接收孫氏一族的江東地盤和文臣武將後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動。以陸家為首的江東士族很坦然地按受了劉備,以張昭為首的士族代表們也很坦然地接受了江東新主。
至少,劉備的仁義,劉備的果決都是要強出還沒滿二十的孫權不只一點點的。
何況劉備頭上還頂著天子親口承認的「皇叔」之名。
這一來,劉備得江東就賺大發了!
張昭、張紘、諸葛瑾、陸遜、丁奉、潘璋、呂蒙、陳武、朱然、呂范、朱桓、賀齊、蔣欽……
如此強大的班底,無疑大大地增強了劉備的底蘊。
而這些人大多出身士族,相對於曹操的殘暴專權和劉琦的無故革新,這些人更加認可仁義無雙的「皇叔」劉備。
別說誰忠誰奸。
至少到現在大家心中都承認同一個政權--大漢。無論劉琦也好、曹操也罷,還是孫權、劉備,都是漢帝手下的臣,為誰服務都不過是共扶大漢江山罷了。最終也不過是看誰能夠笑到最後,成為天子以下的那個權臣而已。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選擇自己覺得更能笑到最後的那個主公誰也沒有錯。
孫家覆滅,他們自然會歸順強者。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就像跟隨周瑜投向劉琦的魯肅、黃蓋、凌操、董襲等人,包括那兩萬一同前往的鄱陽水師。
他們另擇明主的初心是為了為先主報仇,以全忠義!
至少在劉琦麾下是沒有人看不起他們的。
就算劉琦給了周瑜高於所有人的軍政一手抓的特權。
當然,周瑜也不是不明是非之人,等他在蘄春安定下來後,便一心訓練兵士,將太守之職交了出來。這是後話,後面再講。
孫權走得很窩囊,也看清了世態炎涼、人心難測。之前口口聲聲說的效忠呢?他們效忠的只有自己的前途和家族的命運吧?
孫權很感激韓當和凌統,如果不是他們誓死相隨,怕是自己已經是光桿司令一個了。
他也愧對程普,看到程普如死灰般的眼神時,他才明白誰是對孫家忠心耿耿的人。由此可見被他拋棄了的黃蓋、凌操等人是何心情。
當然他並未對周瑜報有愧疚之情,不但沒有,甚至還有一些埋怨。
如果周瑜沒有帶兵突襲秣陵,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就算是降,有更強的將領和戰鬥力,是否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呢?
這下好了,劉備就給他留了三千親衛,要去那偏運的交州與一七家兄弟爭權奪利,前途未卜啊!
當他帶著吳夫人與幾個弟弟失落地踏上未知之途時,才發現妹妹尚香與侄兒孫紹失去了蹤跡。找遍鄱陽城甚至柴桑都未發現。
行程已定,他也沒有花更多的精力去導找。
傷心的只不過是吳夫人和新晉為劉備寵妾的大喬罷了。
不過劉備現在是江東之主,與大喬結親,亦算是孫家的便宜親戚。他為了安撫大喬,承諾一定全力收尋孫紹並視同己出。
政權更替,物是人非。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劉琦當年提點劉備只想他能在中原地區牽制曹操及袁氏兄弟的發展,沒想到他依然成了天下三分之一的一方雄主。劉琦也曾再三點拔提醒孫策,可惜年少有成的小霸王依然命喪於驕傲之中。
曹操始終會成為一方雄主,劉琦從來沒有懷疑過。就曹操的心計,曹操的魄力,還有他的能力,確實是東漢末年的佼佼者。
現在看來,白手起家的人似乎更能堅守一份基業。
劉備如是,盡得三州民心,仁義之名滿天下。可謂人和。
曹操如是,在紛亂的中原夾縫中越戰越強,盡得天下富饒之地。可謂地利。
劉琦身懷後世記憶,事事料於先,行為超越時代,縱橫東西南北,未嘗一敗。可謂佔盡天時。
以當時的人們來看,確實是二劉一曹分別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但劉琦的核心團隊才是真正的明白劉琦的先人一步的佈局可不僅僅是為了搶佔天時;由東到西對中原地區的大包圍和各路軍團的駐防可是佔了大的地利;而盡早的變革已經讓劉琦治下的各地趨於穩定,能在劉琦的新政下生存下來並壯大的家族已經接受了劉琦帶領全民致富的新理念,從上郡叛亂被強勢鎮壓後,這麼多年沒有一起叛亂和暴動發就足可以證明至少在他佔領的地盤中也是佔據了人和的。
接下來的明爭暗鬥才是最為關鍵的,誰能笑到最後呢?
大家都在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勝利機會,三方勢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犬牙狀的關係暫時都沒有人去打破。
看上去三方都曾為盟友,又相互防備。誰也不敢率先發動戰爭,一方的強勢必然會引起另兩方的合作。
曹操手握天子,為了平衡各方關係,假天子詔任劉琦為太尉,自己為司徒,劉備為司空,位列三公。正好應了天地人之勢。
除了掛著虛銜的最高官階,曹操再領丞相之職,輔佐天子統領天下政事。進爵魏侯。
劉備進升驃騎將軍,統兵征討四海不平之地。進爵吳侯。
劉琦領大將軍職,名義上是統管天下兵馬,但是曹操劉備手中的兵他是不可能調動的。由於他早已是晉侯,侯爵已然是最高,而封王之事已被劉琦拒絕過一次,曹操只好退一步借天子之手封劉琦為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