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名士臧洪
三國之武耀山河 by 段麒
2020-1-14 18:55
決定迎戰之後,袁耀便是和袁胤、陳營一同帶著麾下三千精銳兵馬,向著竹邑縣行去,袁耀麾下只有三千精銳,行軍速度本就快速,而且為了能夠盡快解決這場戰鬥,袁耀又是下令急行軍,因此,一日時間他們就是趕到了竹邑縣,並且是踏入了竹邑縣城之中。
進入竹邑縣城之後,袁耀就是讓魏延去接管了竹邑縣城的防務,雖然魏延現在還很年輕,但是在袁耀的有意培養之下,已經是顯露出了一點崢嶸,這一座小縣城的防務還難不倒他。
在接管了竹邑縣城的防務之後,袁耀也是清楚了竹邑縣城現在所擁有的力量,在張超的猛攻之下,現在的竹邑還有一戰之力的兵卒不過是兩千人左右,其中還要大半是沒經過訓練的青壯。這點兵馬守城還算可以,但是要他們與張超的大軍正面硬戰,那實在是不太現實。
不過袁耀本來就沒有把希望寄托在這竹邑守軍之上,他的依仗一直是自己手下的三千精銳,只要自己手下的三千精銳士卒不出任何問題,這場戰鬥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的懸念。
來到竹邑縣城之後,袁耀沒有多做休整,直接就是下令準備明日出城一戰,要將張超一戰擊敗。對此,陳營雖然有所懷疑,可是袁耀堅持這樣,袁胤也沒有發表任何不同的看法,他也是只能認同了袁耀的決定。
只希望明日真的能夠一戰功成吧,不然若是大敗,那沛國的局勢就是真的非常不利了,有可能被張超攜大勝之威之下數城,甚至席捲整個沛國地界,那樣的話他就愧對袁術的重用了。
但是這次的主將是袁耀,作戰計劃的制定者也是袁耀,陳營在這件事上並沒有什麼發言權,只能是默認了。
袁耀一行人進入竹邑縣城之後就是到過城頭之上觀察張超軍的情況,而張超也正因為這樣知道了袁耀這一路援軍的到來。
是夜,月明星稀,不是一個偷襲的好時候,但是張超還是加強了營寨的防務,同時將自己手下的名士臧洪叫到了自己的大帳之中。
臧洪,字子源,廣陵郡射陽縣人,其父臧旻曾任太原太守之位。臧洪是舉孝廉出身,體貌魁梧,為人雄氣壯節,任廣陵功曹之職,受到張超的看重,廣陵郡的行政教化賞賜刑罰等事情張超是全部交給了臧洪來處理,而臧洪也是將這些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被張超認為是海內異士。
十八路諸侯酸棗會盟之時,便是臧洪升壇歃血盟誓,語氣慷慨激揚,聲情並茂,涕淚交流,鼓舞人心。
十八路諸侯攻到洛陽,聯盟瓦解,各自散去之時,張超返回了廣陵,臧洪也是隨張超一同返回廣陵,這次張超因為袁術進攻自己的兄長陳留太守張邈而起兵攻打沛國,為了保險,便是將臧洪也給帶上了,至於廣陵郡的事務,沒有臧洪在,幾個月也是不會出什麼紕漏的。而且,如果沒有臧洪在旁,張超是真的沒有信心能夠通過攻打沛國達成自己的目的。
臧洪來到張超的大帳之中後,張超就是對其說道:「子源,今日袁術的援軍已經到了竹邑,但是我們還沒有把竹邑攻下,你說這如何是好?今日之後,恐怕竹邑更加難以攻下了。」
臧洪聞言則是面露笑意,對張超道:「主公,若是如此,那卑職就要恭喜主公了。」
張超面露不解之色,這袁術的援軍到了竹邑,他們攻打竹邑的難度是提高了許多,這又有何喜?
「子源,此言何意?何喜之有?」
臧洪笑道:「主公,你這次為何要發兵攻打沛國?」
張超聞言臉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道:「自然是要出兵逼迫袁術從陳留撤兵,以解我兄長之危。」
臧洪道:「那這袁術已經派出了援軍前來,豈不是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有所成效,雖然這一支援軍不太可能是現在在陳留的袁術派出來的,可是只要我們能夠挫敗這一支援軍,我不信袁術還坐得住,到時候他必然領兵回援豫州,陳留之危自解。」
張超聞言雙目一亮,這臧洪說的確實很有道理,這袁術一方的援軍來到不就是說明了他的行動已經初見成效了嗎,只要他能夠繼續保持這個態勢走下去,那何愁陳留之危不解。
臧洪這個時候繼續說道:「而且根據可靠消息,荊州劉表已經出兵北上攻打南陽,在南陽之地可謂是勢如破竹,打得袁術軍是近乎毫無還手之力,這多方夾擊之下,我不信這個袁術還能安心攻打陳留,後院不穩,就算他能夠拿下陳留,丟了沛國和南陽兩地,那也是得不償失。」
張超點頭,道:「子源之言解我心中千般疑慮,此生能得子源投效,是我張超最大的福分。」
臧洪謙虛道:「主公謬讚了,洪不過是盡了自己的本分而已,不值一提。」這個時候臧洪突然話風一轉,道:「主公,雖然情勢大好,但是這一支袁術軍的援軍我們也不能小覷,還是得好好佈置一番。」
「好!」聽了臧洪的分析,張超是開懷大笑,道:「這樣,明日我們領軍攻城,試探一下這一路援軍到底有多少水準,之後再做計較。」
臧洪一聽,感覺也沒有什麼問題,便是應允了下來。
臧洪在張超手下極受重用,甚至張超對臧洪那是言聽計從,因為張超知道自己的能力比起臧洪來說是遠遠不及,而且臧洪的人品張超也是信得過,不用擔心臧洪會背叛自己投效他人,所以張超和臧洪這一對主公下屬之間的關係是極為的融洽。
張超和臧洪不知道的是,在他們打算明天攻打竹邑縣城試探一下袁耀這一路援軍的實力的時候,袁耀已經敲定了明日出擊,要一戰攻破張超大營,奠定沛國局勢。
雙方在這一點局勢判斷和應對上的不同,便是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