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厲兵秣馬 - 回到三國打天下 - 穿越架空 - 免費小說 - 冰楓論壇

首頁 小說中心 A-AA+ 發書評 收藏 書籤 目錄

簡/繁              

第64章 厲兵秣馬

回到三國打天下 by 天翔

2019-11-30 15:58

大漢中平四年四月初五,幽州治所薊縣縣城中的校場上,旌旗飛舞,殺聲陣陣。

新任幽州刺史劉備上任已經半月有餘,這期間,老劉先是把整個幽州的情況熟悉了一下,目前的幽州,下轄十一郡一國、九十縣,當然這其中真正在大漢統治下的,是代郡、范陽郡、漁陽郡、玄菟郡、昌黎郡、帶方郡、樂浪郡與燕國,剩下的上谷郡在烏桓難樓部落手中,右北平郡被烏桓烏延部落佔據。遼西郡則是烏桓丘力居部落的地盤,而遼東郡則被烏桓蘇僕延部落佔了一大半。

至於再往北方的廣闊地域,則被扶余、婁挹與高句麗三國佔據,在他們的西邊,則是鮮卑佔據的大片疆域。

根據自己以前制定的戰略計劃,老劉回來後,先派簡雍到了遼西丘力居部落,請蹋頓和宇文康來到自己的治所薊縣,通過商談,雙方約定首先做好戰事準備,待四月底天氣回暖後,同時從兩面向右北平的烏延部落出兵,

一旦開戰,首先就是要用強大的軍力來震懾他們,到時如果烏延部落能投降最好,否則,老劉的幽州大軍和丘力居的騎兵便立即進攻,爭取在短時間內拿下整個右北平郡,至於戰後的戰利品分配問題,馬匹牛羊等物,可以歸丘力居部落所有,至於地盤和俘虜,則必須由大漢接受,對於俘虜的處理問題,老劉早就想好了,就按照之前想好的方法,把俘虜分散安置到後方的郡縣之中。

現在的蹋頓和宇文康,還有那一直受田豐教育的樓班王子,已經接受了自己和大漢百姓同是炎黃子孫的說法,在得到老劉保證他們部落的安全之後,便不再和老劉爭奪土地的所有權,其實他們幾人早就開始把自己當成是老劉的下屬了,只是礙於丘力居一直還以烏桓大王自居,夢想著有朝一日能統一烏桓四部,成為真正的烏桓大王。

而老劉也早想好了對策,等烏桓其他幾部被消滅或兼併之後,自己可以上書朝廷,封給丘力居個烏桓大王之職,同時把他遷到自己的治所來居住,至於其他的烏桓百姓,還是按著自己的主意,分散安置到自己轄下的郡縣之中,同時以蹋頓為首,組建一支強大的烏桓軍團,作為自己北伐的先鋒隊(或者直接叫炮灰),到時候讓他們衝在前邊,與那些鮮卑、扶余、婁挹、高句麗等國的軍隊拚殺,最好是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這樣自己既保存了實力,同時也把烏桓的軍隊消耗殆盡,到時候想與大漢為敵也沒有本錢了。

送走蹋頓和宇文康,老劉才開始著手幽州的軍政體制改革,在這之前,老劉先把自家後院安頓好了,好在老劉現在的三個女人都不是醋罈子,而且對老劉基本是言聽計從,在老劉的花言巧語和閨房樂事的滿足下,自然不會追究老劉的花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們幾個現在也成了好姐妹,而且都在老劉的陣營中擔當著重要角色:甄姜繼續負責管理甄家賬目;芷清在剛成立的醫館之中,擔任院長之職,負責培訓以前老劉他們招的,在親衛隊中擔任醫療隊的幾人,同時又新招了一些郎中進來,準備擴大規模,為百姓行醫治病。

紅棉則擔任了剛剛組建的幽州歌舞團的團長,忙著招收隊員,只是那時大戶人家的小姐都不願意拋頭露面,只好先把隨文丑而來的如花如玉姐妹和紅昌收進來,然後又招了一些窮人家的女孩,現在也有十幾人了,先由紅棉教她們一些歌舞,當然了,歌曲自然是老劉盜來的那些。

對於幽州的軍政體系,老劉首先對幽州的官吏進行調整,來了以後,請教了一些原來的官員老劉才知道,當時的州刺史主要職責,是巡察下屬郡國的政務,年終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上報,劾奏不稱職的郡國長官,而郡守也就是太守,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難怪靈帝想賣哪個郡的太守都能做到。

好在老劉現在有錢,回了無極之後,馬均已經按照老劉的圖紙,把鐵製搾油機造出來了,於是老劉又讓甄家把豆油生意向各地推廣,大大賺了一筆,而且後續的收入仍在源源不斷的送入甄家。

幽州的郡太守之職由於地處邊陲,常被外族侵擾,擔驚受怕又沒什麼油水,所以竟然空著一大半,難怪現在遼西以外的玄菟郡、昌黎郡、帶方郡、樂浪郡與遼東郡都沒什麼人管理,早就處於一種半癱瘓狀態了,於是老劉派簡雍去洛陽,賄賂了那些宦官,同時也向太尉楊賜大人奏明,再給了靈帝幾千萬的大錢,把幽州轄下仍屬大漢的八郡太守都買了下來,當然用的都是老劉手下的那些能人。

剛回來時,老劉還覺得自己的人才已經夠多的了,但這時才發現,光是去這八郡任職,就把現在找來的幾人都給派出去了,目前自己又受到了人才短缺的困擾。

樂浪郡現在的太守是鍾繇,同時把徐晃派去擔任都尉之職;帶方郡比較小,除了和樂浪郡接壤,只有一小部分與三韓相接,那時的三韓還很弱小,因此帶方郡相對安全些,太守是盧植的大兒子盧敏,考慮到現在人員緊張,都尉一職便由徐晃兼任,這樣兩郡的軍事便都由徐晃負責了。

遼東郡現在被烏桓蘇僕延部落佔了一大半,自然是將來的軍事要地,老劉派去擔任太守的是田豐,而都尉則是比較全面的顏良。

玄菟郡的太守是石韜,都尉也是由顏良兼任;至於昌黎郡,太守是陳宮,都尉是褚燕。

代郡處在匈奴和上古樓男部落的包圍之中,因此老劉派荀攸擔任了帶郡太守之職,都尉則是由關羽擔任。

接見原來的一些官員時,老劉又發現了自己的一個老同學公孫瓚,原來任遼東長史,年前也曾與烏桓騎兵遭遇,打了場小勝仗,現在論功行賞,成了涿縣縣令,而涿縣原來的張縣令,也已花錢調至朝中當了個小官。

公孫瓚還是有一定能力的,自己一定要好好使用,於是老劉便與他推心置腹的談了一次,公孫瓚對老劉的戰略大局非常認同,於是老劉便在他願意投靠自己的前提下,推薦他擔任了漁陽太守,同時又把張頜派去給他做都尉,也好監視於他,免得他生了異心不好控制。

范陽郡就在老劉的治所薊縣附近,屬於幽州最安全的地方,老劉的手下現在已經沒什麼大才了,於是只好讓恩師盧植的二兒子盧繁擔任了太守之職,都尉是呂翔。

這些人前去上任之時,老劉每個郡都派了十名親衛隊員,負責保護太守的安全,並訓練當地的士兵;作為生產鋼鐵和武器護具的基地,無極也留下了二十名親衛隊員,還有胡魁作為護院首領,繼續留在甄家大院。

現在老劉的身邊,只剩下戲志才、簡雍兩個謀士,武將還有文丑、呂曠、史阿、高順四人;王越其他的幾個徒弟也作為保鏢,派去保護荀攸等人,親衛隊員還有八十八人留在薊縣。

只是現在童淵和王越都到了薊縣,童淵不願為官,只是為老劉指導武將,而王越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心願,成為幽州軍隊的總教習,這是老劉為了投其所好,自創的一個官職,沒什麼實權,但地位很高,所以王越非常高興,每天都跑去軍營之中,督促士兵訓練。

老劉的手下現在還有三個未來的大將:張飛、趙雲和太史慈,他們在童淵王越的聯手培養下,加上有老劉文丑這等高手給他們喂招,武功提升很快,已經與文丑不相上下了,搞得文丑很鬱悶,好在他現在有如花如玉陪著,雖然還未成親,但畢竟有人關心,回家能吃到好飯好菜,文丑過的還是挺滋潤的。

戲志才的官職是治中從事,也就是老劉的副手,簡雍是簿曹從事,掌管文書之事,而文丑現在是老劉的親衛隊長,雖未在官府任職,但級別與顏良等人相同,高順則是軍曹從事,而呂曠與原來的校尉鄒靖一起,同為校尉之職。

由於幽州地處邊陲,因此各郡都有自己的郡國兵,每郡的士兵數量在五千到一萬之間,只是久疏訓練,戰力低下,在陳宮等人上任之前,老劉要求他們一定要把軍隊整頓好,把原來的士兵通過篩選,每郡配備五千人的常備軍隊,裝備由無極的甄家統一提供,只是現在生產能力還沒上去,只能慢慢配備。

到現在為止,八個郡加起來就有了四萬士兵,但這些士兵主要是用來守城的,而作為一州治所的薊縣,老劉帶著高順等人,把原來就有的兩萬軍隊通過測試,挑出了一萬多人,為了增加兵力,便又開始在幽冀兩州大力募兵。

由於百姓常年受烏桓鮮卑等外族欺壓,早就忍無可忍了,現在新來的刺史要募兵,去消滅烏桓鮮卑等族,同時當兵還能吃飽肚子,有軍餉可拿,百姓自然踴躍報名,沒出三日,居然募得三萬多人,老劉又用自己選拔親衛隊的獨門方法,只是把跑步的距離縮短了一半,經過測試,留下了一萬多人,加上原來的那些,湊夠了兩萬五千人。

沒通過測試的,老劉也沒把他們打發走,而是作為屯田兵,先給他們土地,平時種植莊稼,並派人對他們進行訓練,待有戰事時,他們便可轉為士兵,幫助守城或作為運糧隊使用。

目前老劉已經從丘力居那裡換來了近兩萬匹戰馬,因此老劉把兩萬五千人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萬五千輕騎兵,目前由文丑帶領進行訓練,張飛、趙雲和太史慈也跟著給他幫忙。

然後是六千名步兵,老劉和高順商量了一下,為其起名為陷陣營,讓高順進行訓練,老劉去看過高順的訓練,果然很有法度,於是老劉又把自己練兵的經驗跟他交流了一番,令高順大感驚奇,回去後把便老劉教給自己的方法熟悉了一番,然後與自己的方法結合到一起,開始培訓精銳陷陣營。

剩下的四千士兵,稱為器械營,主要是教他們如何使用器械,馬均已經把投石車造好了,又經過他和老劉的改進,現在已經造出了幾十架投石車,由於有了精鋼,因此馬均造出的投石車射程遠,投射準確度也很高,每架車由十人操縱,老劉還在督促那些工匠加緊建造,爭取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投石車的數量達到一百架,這樣除了攻城,在大部隊作戰時,百車齊射,也會給對手造成極大的傷亡。

除了投石車,器械營還配有幾十架大型連弩,其中有些是原來就有的,老劉和馬均把以前的連弩進行了改進,配上精鋼的弩身,雖然尺寸比原來小了許多,但射程、精確度和力道都得到了提高,由於增加了連桿結構的弩機,操作起來也容易多了,有三個人就可以完成弩箭的安裝、拉弓和發射了。

之所以器械營配備四千人,老劉是想將來要把投石車增加到三百架,不僅能投石頭,還可以投射燃燒彈,將來甚至是炸彈,而連弩也增加到三百架,這樣將來在和敵軍在開闊地會戰時,投石車和連弩就會組成立體進攻,有了這些器械的輔助,在冷兵器時代,自己自然就佔了先機。

今天是老劉在校場親自操練士兵,士兵們士氣高昂,喊聲震天,於是便有了本章開始時的那一幕。
返回頂部